空气污染堪忧,雾霾天气频发,已经引发了公众的焦虑。尽管PM2.5已经纳入监测标准,但新标准实施最后期限拟为2016年。“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如今京津冀等地明年就率先进行PM2.5监测,这一显著变化释放了积极信号。
监测PM2.5,意义明显。如用我国目前的空气监测标准是PM10,空气监测标准一旦过于粗疏,就无法监测到小粒径污染物,既损害公众健康,也会在客观上降低职能部门遏制空气污染的决心和动力。试点PM2.5监测,标准高,要求严,对职能部门来说是一种严峻的考验。
开展PM2.5监测,应实事求是地公开数据。日前,国家环保部环境监测司副司长朱建平直言:“个别地方一些主政者,不是把精力放在改善环境质量上,而是放在改善环境数据上。”这番指陈并非多余。如果数据不够真实,开展PM2.5监测的意义就会大打折扣。不妨公开透明地监测PM2.5,为公众监督创建可行的平台,同时充分尊重民间行动,拿出积极措施支持民间力量监测空气质量。
监测PM2.5只是手段,不能只盯着监测标准。关键是要通过监测,立即行动起来遏制空气污染。日前,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强调,基本的环境质量是一种公共产品,是政府必须确保的公共服务。相关部门要按照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努力不欠新账、多还旧账,推动解决好突出环境问题。诚然,追本溯源,从根本上解决污染问题,空气监测标准的实施才更有意义。
有效防范和治理空气污染,离不了加大问责力度。一些地方往往急功近利,奉行边发展边治理甚至先发展不治理的施政思维。正如李克强所称,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要严格落实责任制度,用改革的办法破解难题,完善环保法规体系和激励约束并举的经济政策体系。
当然,遏制空气污染,不只是政府部门的事,公民也责无旁贷。有专家称,机动车是PM2.5的主要排放源。公众少开车,绿色出行,也许可以缓解当前空气糟糕的状况。在京津冀等地监测PM2.5的同时,还需防止污染转移,从试点城市转移到二三线城市,其他地方也应有所作为。
周生贤说过,“开着宝马车,喝的是被污染的水,这是对现代化的一种讽刺。”开不上宝马却不得不喝被污染的水、戴着口罩,岂不是更讽刺?PM2.5监测即将开始试点,严格落实要求,试点才能成为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