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有一个共通点
“我只是认真冲好每一杯奶茶。”刘宪峰说。他每天要卖出上千份珍珠奶茶,不断地重复着冲奶茶的工序。他并没意识到,认真冲好的每一杯奶茶都收获了一份敬意。学子们开始在学校BBS上称赞他;路过时会叫他一声“奶茶大叔”;有毕业生找他合影留念,因为留恋他的奶茶,最后“著名”到校长都知道了他。
“榜样法大”奖学金评优颁奖典礼每年都要举办一次,颁发国家奖学金、先进集体、志愿服务奖学金以及校长奖学金等等。刘宪峰之所以被邀请参加典礼,就是因为法大的学子喜欢他,喜欢他调制的奶茶、温和的笑容和递过每一杯奶茶时善意的叮咛。
2009级博士研究生李怀胜以“在《中国社会科学》《法学》《政法论坛》等核心期刊发表文章六篇、其他刊物十余篇”的成绩获得校长奖学金。
“有人问我,你一个博士,发那么多核心期刊文章,究竟有没有花钱。坦率地说,不光没花钱,我还凭借稿费小有积蓄。”李怀胜的获奖感言引起同学们的哄堂大笑。
一个调制奶茶的打工者和一个法学博士,他们属于不同的世界,为什么同时成为法大学子敬佩的人?因为他们有一个共通点:无论在什么位置上,都一定要把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尽力做到最好。皓首穷经的苦读和日复一日的辛劳一样,尽力做到最好,自然赢得尊重。
面对奖励选择感恩
类似“榜样法大”这样的活动,几乎每一所高校每天都在进行。
12月23日,复旦大学枫林青年志愿者队第九届“阳光小屋”爱心传递活动圆满落幕。12月21日,中国人民大学隆重表彰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作者及其指导教师。南开大学举办“冬日暖温情”活动,老生将旧书和一些冬日用品送给大一的新生。北京物资学院表彰优秀生,让获奖学生自己选择为自己颁奖的人,有的同学选择自己的妈妈,有的同学选择给自己帮助的辅导员,面对奖励,同学们选择了感恩,让老师惊讶和欣慰。
正是这些小活动一点一滴细致入微地“德”育学子。
北京大学教师陈宝剑说:“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在于实现从‘不知’到‘知’的跨越,而且在于从‘知’到‘信’的提升以及从‘信’到‘行’的实践。”
中国政法大学教师罗翔说:“真正的榜样存在于每一个人的内心深处,那是与生俱来的道德良心和感恩之心。”
谁才是真正的榜样
无数明星自封为偶像,出入大学也确实人潮涌动,掌声四起,但是谁才是学生们真正喜欢和佩服的人?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潘汉典是我国著名法学家、法学翻译家,精通六门外语,世界名著《君主论》中译本即是他翻译的。但是90高龄,仍然居住在局促的旧公寓,笔耕不辍,钻研学问。每周坚持去校参加例会,乘公交车往返。他是法大学子的榜样。
每个大学都有潘汉典先生这种低调的“牛人”,在自己的研究领域“名震天下”,却很少出现在媒体面前。事实上,这样的人也正是广大学子敬佩的人。孔子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这正是高校德育的精髓之所在。 光明日报 (李玉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