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常识告诉我们,企业天生是追逐利润的,经济学常识亦告诉我们,一个企业的行为要受其所在市场环境、法律环境、人文环境等因素的制约,理性的企业通过分析各种行为的成本与收益,来决定其在一个环境下的选择和行为。一些跨国公司之所以公然作恶,欺诈中国消费者和践踏中国法律,正是因为中国的市场环境、法律环境、政策环境和消费环境等方面出了问题。
第一,法律不健全。中国当前许多领域的相关法律法规并未建立健全,即便成为法律,但很多标准太“宽大”(比如强生某副总裁吴冬就说,2009年组织抽检的结果显示,强生甲醛含量比国家标准还低很多);而且一些法律法规严重缺乏操作性,难以确立赔偿标准和惩罚标准(如在对康菲石油的索赔中,很多方面找不到相对应的法律依据)。
第二,商业环境自身有污点。主要体现为:一是商业腐败泛滥。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后,也不得不遵循这些“潜规则”,依附于权力及其带来的保护。二是企业竞争手段恶劣。为站稳脚跟和赢得竞争,一些跨国企业也不得不采取非道德的竞争行为。三是不讲诚信。在中国,很多本土企业随意违背契约,这种风气无疑也会影响到跨国公司。四是创新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保护。五是不负社会责任。总体来说,中国的企业多数缺乏社会责任感,这也对跨国公司产生了一种“示范效应”。
第三,地方政府以GDP为导向。为获取较好的政绩,许多地方政府大力招商引资,只要资本愿意来,哪怕受点儿委屈也都可以忍了,对跨国公司的恶行,亦可以抱以最大的宽容。
第四,消费者维权意识不高和选择的无奈。作为一个整体,中国消费者的维权意识不高。很多消费者,在受欺诈后,都选择忍气吞声、自认倒霉,而不是用法律的手段提起诉讼,要求高额的赔付;而且,由于集体行动的困难,中国的消费者也很难组织起来,共同讨伐那些“变坏”了的跨国公司。无奈是指由于国内市场的不健全,很多方面并未出现替代跨国公司的产品和服务,导致消费者不得不依附于跨国公司。
当然,也有充足的理由来怀疑跨国公司的本性:如果你们本性是好的,能经得起各种诱惑,那为什么在中国会变坏呢?然而,经济学告诉我们,资本或企业从来都是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的的,它之所以好,是因为环境使其不敢作恶、不得不变好。所以,当我们骂跨国公司“心太黑”、没有企业社会责任感的同时,还应该多反省一下自己。
学习时报 (唐志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