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宝一:“三熟悉”工作法
葛海英任控申科科长后,对于涉检信访“老案”给自己规定了“三熟悉”的工作法,即:熟悉案情、熟悉化解矛盾的关键点、熟悉信访人目前的工作、生活及心理状态。
2010年6月,葛海英守候在医院手术室外,等候摘除脖颈间硕大肿瘤的病人——这位病人并非葛海英的亲属,而是连续17年不断信访的当事人汤某。年已花甲的汤某曾下海经商,因受到贪污举报被关押,后因证据不足撤案。由于汤某没有及时申报因被关押而迁出的户口,又经历动迁、离婚、再婚等变故、纠纷,汤某失去了在上海的“根基”。他要回家,然而户口在哪里?家又在哪里?于是,汤某成为各级机关的“熟面孔”。
接到交办件,葛海英明白她所面对的是一笔积累了17年的“恩怨债”。案情一经梳理,她立刻找到了症结所在,汤某最缺的是落根的土壤——户口和住房。汤某亲友中无人接纳其落户请求,就只好购置新房安个家;资金问题无处着落,葛海英就主动当起牵头人,在各街道、动迁办等单位来回奔波。从漠然冷淡到热心出资,深深打动他们的是葛海英将当事人当做“自家人”的真情实感。
要找到一套适合的房屋实在难,闵行、奉贤、嘉定、松江、金山都留下了她辗转的足迹。好不容易找到合适的房子,汤某却失踪了。原来,汤某因长期未交房租已被赶了出去。葛海英在地铁、公园等地四处搜寻。终于,身上仅剩24元钱的汤某出现了,葛海英当即带他回到原来的租屋,掏出3000元为汤某支付了租金。后来,葛海英在奉贤区找到一间低价房屋,帮助汤某住进属于自己的家,脖颈间硕大的肿瘤经医治也痊愈。
■葛海英感言:“你把当事人放在什么位置,当事人就会把你放在什么位置。重视当事人,要解决他们的难题,首先当然要熟悉他们。”
法宝二:一声问候温暖人心
家住哈尔滨的老于曾是一家央企上海分公司经理,1998年分公司因经营不善造成很大损失,可是企业把一切损失和责任都推给了老于,并向公安机关报案,老于因涉嫌合同诈骗两次被刑事拘留,后因证据不足被释放,公安机关决定赔偿他1.4万元。老于向最高检、市政法委等多部门提出控告,要求追究公安机关非法拘禁的法律责任,提出了120万元的赔偿要求,检察院调查后发现老于的要求证据不足,决定不予立案。随后5年,老于不断上访。案子到葛海英手里时,矛盾已激化,老于甚至绑着炸药到央企办公楼去讨说法。
葛海英认为首要问题是稳定老于的情绪。“于大哥”,这是葛海英对老于的称呼。老于接到过很多劝解的来电,可这么称呼他的从未碰到过。葛海英认真审核了相关材料和证据,奔走于老于和央企之间协商沟通。其间老于心脏病发到上海住院治疗,葛海英多次前去探望,并联系专家为他会诊。对于这位错案当事人,葛海英每次看望他都会尊称一声“于大哥”。后来老于到杭州治病,大热天的,葛海英硬是挤出双休日空余时间前往探病,把老于这个东北汉子感动得满面泪水。
后来的协调赔偿进展比较顺利,一起缠访5年之久的案件圆满息诉罢访。
■葛海英感言:“多一声亲切的问候,多一句真情的话语,多打一个温暖的电话,学会包容,学会理解,往往事半功倍。”
法宝三:“微博”倾听“悄悄话”
现在,葛海英又多了一个新身份——“微博博主”。开通检察微博,建立网络信访通道,是葛海英觉得十分有趣的一件事。
记者看到,在她的发帖中,有工作之余的体会,有生活点滴的感悟,但更多的是和广大网民们至真至切的交流。一条条诉求通过“悄悄话”牵动着葛海英的心。更新、回复,葛海英乐此不疲地忙碌着。
据悉,自去年5月市检察微博在东方网正式开通运行以来,葛海英以实名开通的微博已累计发帖3178条,拥有粉丝3447人,关注人数5012人,发帖数和粉丝数分列上海检察微博第一名和第二名,成为东方网微博人气明星。
■葛海英感言:“网上信访,大家相互不认识没有压力,他们话说得比较直接,反而能让我更快了解他们的情况,也能更好地帮助解决问题。”
本报记者 郭剑烽 实习生 於明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