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6:来信来论
     
本版列表新闻
     
2012年03月17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打破公共准则是置所有人于危险之境
苑广阔
  苑广阔

  在长沙市,记者发现公交车上用来救命的安全锤,都被带子严严实实绑着。若真发生紧急情况,这锤不就成摆设了吗?对此,长沙市公共客运交通管理处很是无奈:每个月都会丢失几十把安全锤,“许多人拿回家去砸核桃了”。因此,不少公交车通过贴封条、包扎带、安装报警器等方式防盗。

  从法律角度来说,安全锤属于公共财物,把公共财物拿回家,这已涉嫌盗窃,是违法之举。但笔者想讨论的,不是法律问题,而是此事所涉及的公民的公共意识问题。当一些市民把公交车安全锤据为己有,也就意味着公共意识的缺失。

  何谓公共意识?简单点说就是独立自由的个体所具有的一种整体意识或整体观念。更加通俗地说,就是能够认识到这个社会上不仅仅只有我一个人或者是几个人,而是一个整体。我们的言行举止,不但要符合自我要求和标准,同时还要顾及社会整体的利益。而把属于公共财物、在危急时刻大家都可以使用的安全锤据为己有,满足个人需要,显然就是一种只顾个人利益而罔顾他人权益,罔顾社会整体利益的做法。

  一个具有公共意识的人,意味着他没有把自己作为一个孤立的个人,而是把自己当作一个共同整体的一员,去发展成员之间的联系,以这种共同联系来确定共同的规则。具体到公交车这个“小社会”“小集体”中,乘客们的共同联系就是大家都是乘坐同一趟公交车的乘客,虽然这个联系是暂时的,但是在这个“暂时的”时间段内,大家却要面对共同的环境、共同的风险,确定共同遵守的准则。

  而当某个乘客把安全锤据为己有,则就等于是打破了共同的准则,当遇到突发状况的时候,大家都将被置于危险境地。由此可见,公共意识虽然看不见,但在社会集体生活中的作用却极为重要,不可或缺,公交车安全锤丢失只是一个典型例子而已。如果缺失了公共意识,打破了公共准则,最终危及到的不仅仅是集体的利益,同时也是自己的利益。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综合新闻
   第A03版:第六届春令热线特别报道
   第A04版:科教卫新闻
   第A05版:社会新闻
   第A06版:来信来论
   第A07版:文娱新闻
   第A08版:文娱新闻
   第A09版:文娱新闻
   第A10版:体育新闻
   第A11版:体育新闻
   第A12版:中国新闻
   第A13版:广告
   第A14版:中国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社会与法
   第A18版:广告
   第A19版:社会与法/时事热议
   第A20版:社会与法/海上拍案
   第B01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B02版:国家艺术杂志/建筑物语
   第B03版:国家艺术杂志/建筑物语
   第B04版:国家艺术杂志/品味典藏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阅读
   第B08版:连载
   第B09版:财经周刊
   第B10版:财经/服务指南
   第B11版:财经/大势分析
   第B12版:上海家装服务名牌专刊
   第B13版:上海家装服务名牌专刊
   第B14版:财经/股海淘金
   第B15版:财经/投资基金
   第B16版:拍卖专题
   第B17版:财经/百姓沙龙
   第B18版:财经/投资理念
   第B19版:财经/年报专题
   第B20版:拍卖指南
学术腐败影响下一代人格
说百姓想说的话
如何躲过监管?
打破公共准则是置所有人于危险之境
发挥家长委员会作用
不该出手也出手
生老病死皆民生
“六个不准”遏制公款吃喝迈出坚实一步
新民晚报来信来论A06打破公共准则是置所有人于危险之境 2012-03-17 2 2012年03月17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