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难:三人三个主意
上初中时,杜枚成绩在班级中总是名列前茅。父母有意将女儿送到国外深造,然而一家人却在何时出国的问题上争论不休。
2007年春天,父亲在报纸上看到上海师大剑桥国际中心的报道后,萌发了将女儿送入该校的念头。从那时起,父亲定期访问中心网站,多次与中心老师进行沟通,并且不放过任何一条有关中心的消息。之后,他提醒女儿:“想出国,还得早点准备。”
杜枚回忆:“初中毕业时,我们一家三口人认准三所不同的学校。幸运的是,父亲最终说服了我们母女。”2009年秋天,杜枚正式成为上海师大剑桥国际中心的一员。
留学难:填报志愿无从下手
进入中心后,女孩发现课程知识广泛且有趣。比如,在生物课上,杜枚每次学习一个新单元,就有几个好玩的实验等着她操作。“从检测植物到解剖动物,我在课堂上玩得不亦乐乎。这是我在传统学校所不能体验到的快乐。”
提到中心老师,杜枚调侃道:“有些老师可谓‘全能达人’,比如:教数学的老师,也能为学生解答物理和化学难题。”
除了学习,杜枚利用课余时间参加各种活动。她曾与10多名同学共同创办杂志,从选题、撰稿,到编辑、校对,再到发行、营销,女孩忙得不亦乐乎。然而,杂志始终找不到合适的市场,最后,杜枚不得不以亏本价售出第一期后,便草草宣布停刊。“这次经历给我上了一堂生动的经济实践课。”
2010年5月,杜枚在英国剑桥大学国际考试委员会组织的全球统考中,每门功课均取得A“等级。顶着“年级第一名”的光环,女孩感受到些许压力。原因是:周围同学有着明确的奋斗目标,而她没有向往的大学专业,对于职业发展没有一点儿概念。
在中心老师的点拨下,她将申请专业限定为商科类,并将留学目的地聚焦在中国香港和加拿大。
择校难:名气不是衡量高校的唯一标准
2011年9月,杜枚养成了一个好习惯,即:每天与打算申请香港大学的同学,交流资讯,互通有无,互相勉励。“中心学生以乐于助人的心态,面对同胞间的竞争,大家不会藏着掖着,这让我获益匪浅。”
在杜枚看来,香港大学的入学门槛颇高。因此,她特意花费一大笔钱在某培训机构参加了香港大学面试培训班,然而,直到她获得香港大学录取通知书为止,她才恍然大悟,自己根本不需要参加面试。
去年11月上旬,女孩正式向香港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递交申请。一个半月后,两所高校先后给她抛出了优先录取的橄榄枝,专业均为工商管理学。
面对这两所名校发来的录取通知书,很多人会首选香港大学,毕竟相比之下,香港大学名气更响。然而,杜枚却反其道而行之,她选择了香港中文大学。她笑着解释:“中心学生选择大学时,名气不是唯一的衡量标准。对我来说,香港中文大学的人文气息和校园环境更吸引我。此外,我只需要三年就能完成大学本科课程,而在香港大学需要四年。”
杜枚表示,在接下来的半年里,她得好好学习粤语,以便尽快适应香港快节奏的生活。
陈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