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小提琴的鉴定,业界流传着一种说法:让测试者蒙上眼睛,单纯听声音,无法区分斯氏琴和其他顶级琴的区别;采用各种声学分析方法,也无法证明斯氏琴的声音优于其他琴。莱奥哈德承认确实存在这种现象,但这并不能证明斯氏琴名不副实,具体原因非常复杂。比如,有些琴的琴身很薄,这使得琴的共鸣非常好,但琴身强度不够,容易破碎。演奏者的手法也很重要。通过弓子接触琴弦的不同位置,演奏者可让提琴发出所需要的声音。最重要的是,纯粹的感官感受和单纯的技术分析,永远无法解释斯氏琴的独特魅力。
莱奥哈德欣赏意大利人的制琴理念。意大利人富于艺术灵感,手工艺制作强调个人风格,追求制品的灵性、优雅和艺术性,坚持小规模的手工作坊制作。比如法拉利车,美丽、性感、强大,但时常有小毛病,产量很小。在小提琴制造领域,意大利的这种传统,与法国和德国流派正好相反,后者强调严格的标准和工艺规范,以及高效率、大批量的工业化制作。法国制琴流派诞生于18世纪末期,起源于对意大利琴的仿制,后来进行改革,形成自己的体系。与意大利琴相比,法国琴更有力量,音色比较硬,缺乏色彩变化。德国体系和法国类似,它在铜管、木管乐器的制作中占据了优势地位,但相较意大利小提琴,一直无法超越。
莱奥哈德认为,斯特拉蒂瓦里在他黄金时代制作的琴,代表了制琴领域的最高成就。斯氏琴结构合理、工艺精良、造型优美、色彩丰富、灵敏异常,经久耐用;斯氏琴是全能琴,音乐风格从甜美优雅到雄壮威武,力度从弱到强,斯氏琴均能胜任。与斯氏琴相比,瓜氏琴的色彩更为厚重强壮,需要演奏者更大的运弓力度和更宽的揉弦幅度。阿马蒂家族制作的琴,体型稍小,音色偏轻,色彩幅度稍窄,更适合演奏轻巧的音乐和室内乐作品。
实际情况是,整个提琴领域,都以斯氏琴为标准和中心。演奏家认可斯氏琴的品质,制琴师以斯氏琴为样本,而收藏界和投资界也以斯氏琴为参考系。从18世纪至今,“仿斯氏琴”是提琴领域产量最大的乐器。莱奥哈德将斯氏琴形象地比喻为提琴领域的引擎和旗舰,它带领着制作的水准不断提高,并引领收藏价格的不断攀升。由于斯氏琴存世数量有限,而需求越来越大,导致价格飞升,连带其他意大利古琴的价格也在上涨。
至今留下作品的意大利古制琴师约有一万多人,但真正制造出顶级琴的可能不到50位。投资者中一般也只知前10名,甚至前5名的制琴师名字,而作为专家和投资顾问,莱奥哈德研究过上千名意大利古制琴师的作品,并将数量繁多的意大利古琴按品质排序,不断地寻找挖掘那些品质上接近斯氏琴的其他意大利古琴,为客户发现新的投资机会。比如他发现与斯特拉蒂瓦里同时代的温森佐·卢杰利制作的小提琴,品质上已经非常接近斯氏琴,但价格只有斯氏琴的五分之一左右。
目前人们只关注意大利北部出产的古琴,实际上很多产地标注为米兰的意大利古琴,其实产自意大利中部。当时由于需求量很大,意大利北部的制造者便将工作外包给中部的制琴工坊,并贴上自己的标签出售。这些琴的质量总体较差,但也有少量精品。作为意大利古琴鉴定领域的顶尖专家,莱奥哈德花十多年时间实地走访意大利中部地区,在大量材料和详细分析的基础上,撰写了《意大利中部的制琴师》(The Makers of Central Italy)一书。这部著作在提琴的制作、研究、修复和投资界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