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女孩渴望联盟
群儒末日谈、“魔都大酱汤”、人类进化史科学光绘……高校幻想节满是奇思妙想的活动现场,一个高高瘦瘦的女孩正在忙碌着。成立“科幻苹果核联盟”的思想火花,最早就是在这个女孩的脑袋里慢慢点燃的,她是复旦大学大三女生王侃瑜。
“从小就爱看《奇幻杂志》和《科幻杂志》,见见那些妙手著奇思的科幻作家,是整个学生时代最大的渴望。”走入大学校园,科幻女孩有了更自由的空间舒展爱好,加入科幻协会,结识有同好的朋友们,听说哪里有科幻聚会就跑去“追星”。“如果能成立一个科幻联盟,每年举办一个科幻迷的专属节日,将爱好科幻的上海大学生都聚集起来,该有多好!美国最著名科普作家阿西莫夫,少年时代就是一名科幻迷,有机会加入了一个科幻组织后,才慢慢不满足于阅读,开始尝试写作,最终成为闻名世界的科幻大师。”
科幻青年手拉起手
2009年,科幻女孩梦想成真。复旦、交大、同济、上理的科幻协会联合组建了“上海高校科幻协会联盟”,取名为“科幻苹果核”。其实,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复旦、交大、同济、东华等上海高校就陆续成立了科幻协会。“科幻苹果核”打通了学校社团的壁垒,在一个无障碍的科幻交流平台,创办了跨校际的“上海高校幻想节”,争取每年举办一次。活动中,不仅有一系列新鲜有趣的讲座、演讲、寻宝、科幻剧场等活动,还请来许多科幻作者与高校读者近距离接触。
慢慢试水科幻创作
慢慢地,有些科幻迷不再仅仅满足于“看客”,开始写下偶尔迸发的科幻灵感。复旦大学科幻协会会长章希煜学的是物理,只要有业余时间,就动笔编编写写。微小说、科幻短文、投稿科幻杂志……从今年开始,小章还和北大科幻协会一道编撰“科幻会刊”,动员身边更多的科幻爱好者记下所思所想,别放过一点点创新灵感。
不过,爱好科幻的大学生要投入科幻创作还有不少瓶颈:除了投入时间和精力有限外,欠缺写作技能是最主要的障碍。“苹果核”总联络人丁子承告诉记者,北京有许多科幻作家主办的公益培训教程,上海就很少。有关机构曾主办科普创作讲座,但缺少系统性和连贯性,大学生爱好者难以具体演练科幻写作,习作也找不到老师修改。
为此,“苹果核”联盟主动升级,不再仅仅定位于学生社团联盟,请来社会上的资深科学爱好者主理有关事务,并计划邀请更多科幻作者走出书斋,积极指导有志于写作的爱好者。而参与联盟的大学生们即使毕业了,也可以留下来继续爱好科幻。“我们不敢说参与‘苹果核’及其活动的人中,就有下一个阿西莫夫,但至少可以让未来的“阿西莫夫们”多一个机会结交志同道合者,多一种机会保持对科幻、科普的热爱。”王侃瑜说。
本报记者 马亚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