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我和团队的其他成员一起带着我们的作品——“无铁芯永磁直驱风力发电机”到大连参加第十二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科创作品大赛的决赛,最终获得了全国二等奖。
回顾自己参与科创的经历,我觉得能在上海电机学院学习是件幸运的事。入学不久,在学院蒋春敏老师的推荐下,我加入了赵朝会教授的科创团队。大一暑假时,在指导老师赵朝会的启发下,我带着好奇展开了关于“开关磁阻电机”的研究。从此,我迷上了电机,迷上了计算机仿真系统中那些美丽的曲线。在科创活动中不断积累着的乐趣和自信,促使我从一个懵懂腼腆的少年,成长为一个“科创达人”。
我更加感觉到,在上海电机学院“搞科创”是件幸福的事。学校在大学生科创方面
有很多培育平台,政策支持力度也比较大。科学商店、科普教育基地、“大学生创新计划”都是校园里科创能手的“福地”。学校的“自强杯”、“卓越杯”赛事也是科创爱好者大展身手的舞台。我这次参赛的项目就是从学校的“大学生创新计划”中脱颖而出,并获得了两万元的项目资助。学校还专门出台了《大学生综合素质拓展计划》等政策,对参与科创的学生从学分认定等方面给予鼓励和支持。我的许多同学都从中受益,我们班里一半以上的人都有专利或论文。
现在,我已经顺利找到了满意的工作,我会把自己喜欢的“电机”事业继续下去。
志愿服务:更多爱,更多力量
熊蔷薇2012届毕业生
作为在残疾人家庭长大的孩子,周围的老师、同学给予的关心与支持一直在我心里占有很重要的位置。怀着一颗感恩之心,我在初入大学就开始参与志愿服务,用自己点滴的力量回报社会。
2010年,我与许多同学一起参与了世博志愿服务工作,这让我的信心越来越足。世博会结束后,我马上开始酝酿在本校组建一支“智力助残”团队。在学校领导和老师的支持下,“智力助残”团队顺利地组建。经过一个多月的服务,团队得到了受助家庭的一致好评。之后,“智力助残”团队与江川街道“残疾人联合会”签订了长期服务协议,定期为个残疾人家庭的学生提供义务家教服务。至今,已有3个我服务过的学生先后考上了大学或中专院校。
有人说,没做过志愿服务工作的大学生活是不完整的。参加“智力助残”活动,让我的大学成为真正完整的大学生活。我相信,自己也可以复制并传播这份感动和感恩,可以把这份爱心传递得更远。
大学成长之路
苏宝洁2012届毕业生
我出生在内蒙古通辽市的一个农民家庭。在校期间,我热心班级活动,同时积极参加创新活动。2011年3月,我成功申请了上海市大学生科创活动项目,并作为《轨道交通杂散电流的监测与防护装置》项目负责人,目前已经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项,获得授权实用新型专利3项。
即将毕业的我,把就业目标锁定在自己比较感兴趣的企业——中航上海航空电器有限公司。为了争取面试机会,我主动出击,最终如愿以偿,当天便被安排到总车间,由厂长面试。
面试过程中,我做了一份关于电子技术、单片机及电路的卷子。由于本学期主要攻读高级电工,所以很多题目“信手拈来”。两天后我接到了来自中航上海航空电器有限公司人事部的电话,说我的卷子完成得很好,基础知识很扎实,公司已经准备录用我。一周后,我便成功签订了就业协议。
上海电机学院,我的母校给了我很多锻炼的机会,是我人生中成长最快、收获最多的几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