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0:焦点
     
本版列表新闻
~~~有关部门称,以后检测结果未经许可将不能通过公共平台发布
~~~有关部门称,以后检测结果未经许可将不能通过公共平台发布
     
2012年07月19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环保自测热情高 数据解读须严谨
有关部门称,以后检测结果未经许可将不能通过公共平台发布
吕剑波 张一然
新民图表 制图 戴佳嘉
  本报记者  吕剑波  实习生  张一然

  如果你想知道自己身处的环境中空气、水、重金属等是否达标,你会怎么办?近来,不少人开始选择自己测测看。

  这样的环保自测如今已是风生水起,各地也有一些民间环保组织定期将自测的结果公布在网上。

  这些自发的环保检测结果是否准确?环保部门又持什么看法?

  集资购买检测设备

  “我们要釆购室内检测PM2.5的设备,在网上查了几款,哪款好?有关厂家可与我们联系。”近日,房地产商潘石屹在微博上发出了这么一条求购信息。

  像这样的PM2.5检测设备,人们早已不陌生了。去年,一群民间环保人士发起“我为祖国测空气”活动,让不少人了解了环保自测。如今保守估计,民间使用的PM2.5检测设备有上百台。

  “准备用1个月的时间,寻找一万个40元,共同购买一台价格高达40万元的手持式重金属检测仪。”7月7日,《光明日报》记者、环保NGO“自然大学”的发起人冯永锋在个人微博上发出了这则信息。

  冯永锋介绍,“预计9月份之后就会购买到手,马上免费开放检测,欢迎大家多送(样品)来。”截至7月17日晚8时,这个名为“我为祖国测重金属”的活动共募集到28381.57元,距离40万元的目标还很远。

  按照活动计划,在购得重金属检测仪(学名为“手持X射线荧光分析仪”)后,任何人都可以提议检测某地的土壤等公共空间,也可以提议检测品牌产品(比如检测大米是否镉超标)。出过“份子钱”的,则享受“VIP”待遇,可指定检测私人物品。

  检测仪将在全国“漂流”。比如,集中处理完北京的样品后,检测仪可能就会被运到其他省市工作。

  志愿者自发做检测

  在去年那场声势不小的“我为祖国测空气”活动中,民间环保组织达尔问自然求知社招募了不少志愿者参与检测PM2.5。

  “目前我们的检测项目包括电磁环境、甲醛以及PM2.5等。”达尔问自然求知社检测项目负责人赫晓霞说,“志愿者在网上报名并提交检测申请,我们通过以后就会对其培训,之后志愿者会使用便携式仪器做检测,并把检测结果及时更新在我们的网站上。”

  赫晓霞透露,目前该组织已经有100多名志愿者参与了环境检测。不过她强调,他们更注重的是“体验式检测”,检测结果也只反映志愿者本人在一段时间内所处环境的情况,并不具有普遍性。

  在达尔问自然求知社的网站上,每一条公布的检测信息后面都写有一段声明——其不是具备专业检测资质的权威机构,检测记录只作为数据结果供公众参考,不具法律效力,不能作为证据提交相关权威机构或部门,但他们对检测结果的真实性负责。

  “我们这样的检测并不是权威部门的监测,这是两个概念。”赫晓霞表示,“只是希望通过这个手段,唤起更多公众的环境意识。”

  民间自测或将违法

  不论计划多么完美,不管初衷多么感人,冯永锋和达尔问自然求知社等都面临着是否合法的问题。虽然目前他们并不违法,但不代表将来不违法。

  早在2009年4月,环保部就公布了《环境监测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环境监测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至今未正式出台,但条例的几项规定却极具争议性。

  条例的征求意见稿里提到——“进口的环境监测专用设备必须由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认定的检测机构进行适用性检测合格后,方可销售和使用”“未经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公开涉及环境质量的环境监测信息”“环境监测信息涉及国家秘密的,适用国家保密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违反本条例规定,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如果这些条文最终生效,冯永锋们组织市民自测环保数据并公布上网的行为,不仅违法,甚至有可能构成犯罪。去年,21家环保NGO上书国务院法制办,阐述了他们对条例的修改意见。

  争议条款已做调整

  历经3年,条例仍然没有出台,这又是为什么呢?

  “在条例征求意见稿中,提到的环境监测是大环境的概念,不仅涉及到气、水、声和渣等,而且还包括海洋、森林和地质环境等。”环保部的一位官员透露,因此,条例的出台需要经过多个部委之间的协商,这也是条例在征求意见3年后,尚未出台的原因。

  此外,该官员还透露,在递交到国务院法制办的上报稿中,备受争议的第81条已经做了很大调整,“我们并未限制其他单位和个人检测环境质量,只是规定结果在未经许可的情况下,将不能通过公共平台发布。”

  这位官员解释,比如PM2.5的监测,其监测涉及到监测点的布局和数量、监测仪器的技术标准和使用规范等多种因素,在不同情境下的监测结果其意义也不同,所以像美国驻华大使馆发布的PM2.5数据,则容易引起不必要的混淆。

  “我们主张,单位和个人可以进行环境检测,其结果可以供检测者参考,但是如果通过公共的平台比如网络对外发布的,则可能造成公众对环境质量的误解,因此应当禁止这种行为。”这位官员表示。

  民间官方应可共存

  “环保部门希望能够保持发布的权威性,他们对民间自测行为的担心是可以理解的。”北京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说,“毕竟民间的检测不论从设备上还是人员上,都无法与专业机构相提并论。”

  “但我认为对于民间的检测行为,不能一禁了之。”马军接着说,“民间的检测其实是对官方监测的有效补充,它们之间应该是互相促进、和谐共存的关系。”

  “有时候,正是因为官方数据的缺失,才导致了民间检测的兴起。”马军说,“举个简单的例子来说,为什么现在公众对PM2.5不像一年前那么关注了?因为官方开始发布监测数据了。”

  “自然大学”工作人员王秋霞介绍,2009年,“自然大学”开始关注电磁辐射问题。众所周知,电磁辐射一直是各大城市最具争议性的民生话题,不少市民认为高压线、变电站是恐怖的“辐射恶魔”,纷纷避而远之、拒而远之,电力部门的施工阻力极大。

  而且,在电磁辐射问题上,市民普遍显得很固执,任凭电力部门和环保部门如何解释“无害”,都很难改变大家原有的观点。于是,“自然大学”向北京某专业实验室借用了一台便携式电磁辐射检测仪,开始“电磁辐射自测”。他们在网上征集北京本地的检测需求,然后利用节假日“上门服务”。

  虽然一再强调检测结论不具权威性,但“自然大学”自测电磁辐射却取得了微妙的奇特效果:有的市民任凭有关部门如何解释,都坚持己见,但亲眼看到自测结果在合理范围内,他们选择了相信。

  “因此,对民间检测行为,疏导要比禁止好,政府还可以对民间的检测行为进行指导,甚至培训。”马军说,“另一方面,民间检测也应该认清自己的能力,可以和技术机构合作,确保检测质量。毕竟,如果民间的数据不准确,时间长了,同样会被公众抛弃的。”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要闻
   第A06版:要闻
   第A07版:评论
   第A08版:特别报道
   第A09版:特别报道
   第A10版:焦点
   第A11版:综合新闻
   第A12版:科教卫新闻
   第A13版:社会新闻
   第A14版:中国新闻
   第A15版:早间点击
   第A16版:广告
   第A17版:中国新闻
   第A18版:中国新闻
   第A19版:财经新闻
   第A20版:财经新闻
   第A21版:国际新闻
   第A22版:国际新闻
   第A23版:国际新闻
   第A24版:文娱新闻
   第A25版:文娱新闻
   第A26版:文娱新闻
   第A27版:文娱新闻
   第A28版:上海市第一届市民运动会
   第A29版:体育新闻
   第A30版:伦敦奥运会倒计时8天
   第A31版:品牌透视
   第A32版:家居装潢
   第B01版:军界瞭望
   第B02版:军界瞭望·人物
   第B03版:军界瞭望·战例
   第B04版:军界瞭望·兵器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好吃周刊
   第B10版:好吃/美食物语
   第B11版:好吃/我家厨房
   第B12版:好吃/吃遍中国
   第B13版:好吃/优游食林
   第B14版:好吃/美食地图
   第B15版:好吃/酒旗茶垆
   第B16版:好吃/美食专列
   第B17版:生活之友
   第B18版:生活之友/行家点拨
   第B19版:生活之友/行家点拨
   第B20版:家居装潢
   第B21版:生活之友/时尚乐活
   第B22版:生活之友/时尚乐活
   第B23版:彩票看点
   第B24版:地产新闻
   第B25版:新民楼市
   第B26版:新民楼市
   第B27版:新民楼市
   第B28版:新民楼市
   第B29版:新民楼市
   第B30版:新民楼市
   第B31版:新民楼市
   第B32版:新民楼市
   第B33版:新民楼市
   第B34版:新民楼市
   第B35版:新民楼市
   第B36版:新民楼市
环保自测热情高 数据解读须严谨
“民间自测环境好比自测气温”
新民晚报焦点A10环保自测热情高 数据解读须严谨 2012-07-19 2 2012年07月19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