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没有一项故障发生
为保障“神九”会“天宫”的太空之旅,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科技工作者共准备了560多项故障预案,仅针对飞船故障的预案就有250多项。“但在整个‘旅途’中,没有一项应急预案启动。这就意味着,没有一项故障发生。”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某重点研制单位原技术负责人、飞船推进舱原主任设计师刘宗映说,不仅如此,神舟九号太空之旅的复杂和精准,以及航天员的完美表现,都足以让整个旅程获得满分。刘宗映介绍,这背后有七大系统支撑,包括飞船、运载火箭、航天员、着陆场、空间实验室以及北京的指挥控制中心,共有70多万人参与其中。
超额给“神十”留下空间
“神九”回家后,天宫一号仍留在太空。未来的日子,它还有什么任务?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飞船系列总设计师助理、空间对接机构分系统主任设计师柏合民表示,载有3名航天员、实现手控交会对接的神舟九号,与无人自动交会对接的神舟八号,其实已将原计划“神八”至“神十”3艘飞船才完成的任务圆满完成。
因此,未来“神十”还可以携手“天宫”做更多事,但具体是哪些任务,目前还在研究中。“其实,天宫一号正常在轨运行,本身就是一项很好的技术验证试验,其太空生存周期和各个分阶段的试验数据,都是为将来建设空间站做积累。”据介绍,天宫一号的太空服役期为两年,目前已成功在轨运行近300天。
寂寞航天员的心理考验
目前,我国三位航天员已经顺利度过了落地后的第一个休整期。柏合民说,天上13天,地上5年功。“航天员的选拔要求非常高也非常繁多,培养周期为5年,包括8大类58个专业的训练,要经过心理承受能力、体重、耐力、速度、灵活性、柔韧性,还有基础理论专业技术的考核。”
除了理论知识,航天员还需接受各种地面训练,包括体能训练、航天环境适应性训练、心理训练、救生和生存训练等。“比如抗失重的训练。失重看起来飘得挺奇妙,其实是很难受的。人在地球上的血液分布有一定规律,一旦失重,会产生不适。所以,航天员都要接受一项‘—15度的血液分布试验’,在15天中躺在—15度的床上(头低脚高),除吃喝拉撒睡其余时间都在体验‘倒流’的血液。”
在太空中和孤独感做斗争,是极大的心理考验。柏合民介绍说,航天员要经过“72小时隔离舱抗疲劳、耐寂寞(不休息)”等训练。
落地“有惊”其实“无险”
“神九”返回舱落地前曾有过翻滚,至今都让关心航天的市民感觉“揪心”。其实,这看似惊险的动作是为了更安全地着陆。柏合民解释说,为了有利于返回,返回舱被设计成圆锥形,但这种形状在地面上的稳定性不是很好。如果有横向风吹来,地面不平,加上四个发动机的推力不可能完全一致,就会造成返回舱在稳定着陆前“翻跟斗”。但就技术而言,这种翻滚有利于消解着陆时的冲击能量。刘宗映打比方说,这就好像排球运动员的“鱼跃救球”动作,有惊无险。“而且,为了航天员的安全,返回舱里的座椅都设计了很强的减震功能。”
本报记者 马丹 董纯蕾 实习生 范宇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