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本报@夏令热线官方微博正式开通。之前一周都在试运行,上线这几天受到许多博友的关注:
赞赏的说,好!这样立足民生服务的官方微博实在太少了,新民晚报能这样做,很好!——我其实不太同意这种见解,因为我知道还有不少官方微博、企业微博也在做类似的事情,做得也一定比我们这个初出茅庐的后生小子要好得多。可能是博友不知道,更可能是博友以高标准来鼓励我们。
怀疑的说,能做到你们说的那么好么,什么困难都能解决么?——我很同意这种怀疑,一个微博、一条热线、一张报纸哪里能“包打天下”,怎么可能解决所有急难愁。要为自己解脱责任,可以说,媒体尽言责,不必尽事责;委婉点可以说,很多事情一下子的确无法解决,慢慢来。尽管我知道,对身受其害的投诉人来说,慢慢来实在有点不来三。
还有突然跳上来破口大骂的,把一腔无名火撒在本报身上,然后又老调重弹,利用“新民某报”来表达愤怒。——说实话,我孤陋寡闻,理解力也差,不太清楚他们这样做的乐趣何在。把新民晚报说成新民某报,先不说让另一个省份平白无故“躺着中枪”,而且即便纯粹从修辞赏析角度,也看不出其任何好处来。
写到这里要声明,我不是来口诛笔伐的,否则没准还会招来“约架”。我可不想赶这个时髦。骂人的自然有其表达的权利,尤其在穿着马甲的地方,只要别太出格,骂两句就骂两句。网络也只不过如同镜子,谁来照,看出来的就是谁。美丑都是各人的事。
我只是想说,社会上很多不尽如人意的问题,从来不是骂好的。鲁迅先生曾说,辱骂和恐吓决不是战斗。同理,辱骂和“约架”也绝不是建设或解决。建设和解决,需要理性平和的态度,就事论事,有理不在声高。可能不如意的事情困扰你良久,可能你有很大失望,但还是请相信问题总会一步一步地解决,相信心平气和才有助于问题的解决,相信绝大多数人都是普通的你我,一样抱有希望社会、环境更美好的心愿。
理性的诉求和表达,或许不妨从@夏令热线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