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材多局限小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愿意用手中的镜头来表达自己,也促使了微电影现在的发展态势。导演贾樟柯表示,如今的微电影其制作质量、镜头语言正在逐渐进步。“微电影,其实我们以前都叫它短片,如今是因为新媒体、视频网站和微博出现以后,改了一个名字叫微电影。其实,微电影比长片更有挑战性,因为它有时长方面的局限性,在3分钟、5分钟里面怎么样传达出一个很适合的信息,怎么样很凝练地把叙事完成,这些都会培养和检验一个导演的叙事能力、概括能力。”
拿自己刚刚担任监制的公益微电影《爱的联想》举例,贾樟柯透露该片共分为3部,每部15分钟,讲述了“草根”公益团队的成长历程和感人至深的故事。贾樟柯表示,微电影这一新媒体的日渐崛起,对电影的创作带来了很大的影响,“题材更丰富、局限更小、传播速度更快更广泛、创作心态更轻松随意,尤其在影像上,也打破了传统电影的很多局限,作者可以用很简单的拍摄器材,可以形成内心意识流的记录。新媒体对于电影创作,正在带来很大的影响。”
新技术新产物
日前传出消息,中国电信上海公司透露,将在全市开通公共场所免费WiFi上网服务,每天免费2小时。到2013年,上海市内计划建设WiFi热点13万个,主要公共场所将实现WiFi信号的全覆盖。这或许就能解释为什么不少大导演对微电影这样的“小菜”如此上心,“电影本身就是新技术的产物,你可以不喜欢新技术,但必须去尝试它、掌握它。”朱乐贤这样回答。他认为这是一个无时无处不相互联接的C时代(theConnectedEra),个人电脑、电视、智能手机、手机、平板电脑的普及,让微电影在各种各样的屏上被点开和播放着。朱乐贤说:“可以肯定的是,微电影是电影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最大变量,这个看起来是小成本和小制作的产品,可能是一个电影产业生态变革的开始。”
门槛低水准低?
2005年,移动互联网技术条件跟现在相比还很初级的时候,贾樟柯便应邀拍摄了国内首部手机电影——《聚焦这一刻》,可以说,他是“微电影”的元老级人物。有学生提出,电影产业门槛的降低是否意味着制作水准和创意水平的降低?和商业元素相结合的营销理念会否催生大量微电影垃圾片?贾樟柯认为“一定不会”,“微电影作为一种新的表现方法,跟整个行业的要求肯定是不一样的。但是从事创作的基数扩大之后,也培养了很多人的电影兴趣,提供给电影的机遇就比较多。”贾樟柯表示,目前的微电影其实都是按照传统拍短片的方式来进行,只是传播渠道换成了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
小窗口好途径
这次的“微电影特训营”让众多与会导演看到了大学生群体对电影的热爱和追求,导演们把拍微电影的人分为两种,一种微电影作者不希望出头,就是拍着开心,就是一种表达,就好像很多人写诗并不是为了发表一样;另外一部分则希望成为专业的电影影像工作者。众导演表示,微电影其实是一个非常有效的发现人才的途径。“有时候只通过讲话,或者写个剧本,其实很难考评一个导演有没有视觉能力,有没有电影拍摄能力。但是拍一个3分钟、5分钟的微电影,他的才华就可以展现出来。”贾樟柯说,“我的另外一个工作就是电影监制,到现在为止,我们合作的导演都是从短片开始。” 本报记者 张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