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2:2012上海书展特别报道
     
本版列表新闻
~~~——“书香·上海之夏”孙颙昨对话陈丹燕
~~~——“书香·上海之夏”孙颙昨对话陈丹燕
~~~——“书香·上海之夏”孙颙昨对话陈丹燕
~~~——“书香·上海之夏”孙颙昨对话陈丹燕
     
2012年08月15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感到“冷”时透口气
“非虚构”中有真情
——“书香·上海之夏”孙颙昨对话陈丹燕
夏琦
■孙颙 记者 郭新洋 摄
■陈丹燕 记者 郭新洋 摄
  孙颙、陈丹燕,这两位上海作家是大学同学,孙颙还是陈丹燕第一部小说发表时的总编辑。最近,他们分别由上海文艺出版社推出长篇小说新作,内容都与上海有关。昨天,上海书展“书香·上海之夏”和上海国际文学周共同举办讲座,孙颙和陈丹燕开讲“外滩印象与漂移者”,这也是今年上海书展第一个作家讲座。

  善将“外来”融入己

  陈丹燕的《成为和平饭店》以一栋建筑为主线,讲述了和平饭店的前世今生,孙颙的《漂移者》讲述沪上外来者们的“冒险家”故事,用讲座主持人陈思和的话来说,这两个故事无论是内容,还是在时空上都是连接起来的。孙颙也表示,两本书相近的地方就是关于上海文化。“陈丹燕写《成为和平饭店》,表面上写饭店,但是她实际上是写当欧洲、美国的文化开始进入上海地域时,与原来上海或江南的文化开始发生某种关系。上海文化有一个本事,外来的东西进来不是照单全收,而是通过自己的消化、咀嚼,把它变为自己的东西。”

  “精神支柱”少不了

  是同学,对话就显得轻松。陈丹燕调侃地问孙颙,为什么每部小说里都有一个漂亮、独立、忠诚,面对伤害也毫无怨言的女主角。孙颙回答得很大方,一方面是受《红楼梦》的影响:“《红楼梦》把世界写得非常复杂的时候,把女孩子写得很可爱。”另一方面,他说自己的母亲绝对就是这样一个漂亮、有文化的女人。“虽然不可能每部小说都以母亲作为原型,但女性中的美好是我很多作品的精神支柱。当我写到世界的冷酷、严峻、浑浊的时候我总要有一个地方透口气。”孙颙说,他确实在生活当中不断发现优秀的女性,“我对上海的女孩子从本质上面来说是很认可的,像王安忆《天香》的那种温婉、精致、细腻,在上海女孩中很多,加上外来文化的影响,上海女孩子很洋派。”

  尽心尽力方安心

  陈丹燕写《成为和平饭店》,花了8年时间,经历了2次大的修改。期间的艰苦陈丹燕没有细说,只是表示:“我觉得我能够这样作修改,是一个作家的光荣,我不可能一步写到这么好的作品,我一开始写有些糟糕,慢慢改得好一点,现在也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作品,但是就像农民一样,你尽了所有的力量,收成好是天给你的,收成不好,也是天给你的,但是你可以心安。”陈丹燕说写这本书这么多修改,自己觉得要像历史学家一样做研究,然后像新闻记者追求真相和真相的完整性,然后像一个小说家去描绘,“这个和平饭店的故事才能够真正地容纳进去,如果不是这样,始终有很大一部分不能容纳进去。一旦不能容纳进去这个故事就不会那么丰富和多侧面,如果只是一个侧面,就非常容易引起误解、误读。”

  每个人物有原型

  陈丹燕在小说后记里写着,本书为非虚构小说,地点与事件皆建立在真实的基础上,但活动在其中的人物为虚构。非虚构小说写作并非在于记录事件,亦非在于塑造人物,而是企图在尽量真实的历史事件中表现人物内心世界与外界的联系。因此活动在本书中的人物,会在真实的环境中显示出他们的文学意义。陈丹燕说,非虚构小说这个名词本身是矛盾的,所以虚构和非虚构一直交融着,“每一个人物都有真实的原型,在他们身上发生的故事都是真实的。我一直认为如果大家喜欢这本书的话,那就说明我在写这本书的时候有感情,大家认为我有感情的话,这些感情是来自于老员工的,就是这样子。”

  导演史蜀君昨天也来到现场,她提到了自己的母亲,在不宽裕的生活里仍然尽力去营造一种美感。孙颙有感而发:“老是说城里写不出什么好东西,其实我真的感觉到上海人是写不完的。”孙颙说,只要我们认真看,像这样的人、这样的故事有很多,“我相信很多故事真的写不完,我还会写下去。”

  本报记者  夏琦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广告
   第A04版:焦点
   第A05版:评论
   第A06版:综合新闻
   第A07版:科教卫新闻
   第A08版:特别报道
   第A09版:特别报道
   第A10版:法治新闻
   第A11版:社会新闻
   第A12版:早间点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目击
   第A17版:财经新闻
   第A18版:财经新闻
   第A19版:2012上海书展特别报道
   第A20版:2012上海书展特别报道
   第A21版:2012上海书展特别报道
   第A22版:2012上海书展特别报道
   第A23版:文娱新闻
   第A24版:体育新闻
   第B01版:心理周刊
   第B02版:心理/人际
   第B03版:心理/情感
   第B04版:上海闲话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汽车周刊
   第B10版:汽车/车界车市
   第B11版:汽车/车界车市
   第B12版:汽车/车界车市
   第B13版:汽车/汽车资讯
   第B14版:汽车/我爱我车
   第B15版:汽车/汽车资讯
   第B16版:家居装潢
   第B17版:教育周刊
   第B18版:教育周刊/每周聚焦
   第B19版:教育周刊/人物专题
   第B20版:教育周刊/升学指导
   第B21版:教育周刊/暑假生活
   第B22版:人才/招生留学
   第B23版:人才/招生留学
   第B24版:人才
感到“冷”时透口气 “非虚构”中有真情
论坛云集 大牌聚首
书展开幕 荧屏联动
弄堂里听听“茄山河”屋里厢讲讲“老底子”
新民晚报2012上海书展特别报道A22感到“冷”时透口气
“非虚构”中有真情
2012-08-15 2 2012年08月15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