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将“外来”融入己
陈丹燕的《成为和平饭店》以一栋建筑为主线,讲述了和平饭店的前世今生,孙颙的《漂移者》讲述沪上外来者们的“冒险家”故事,用讲座主持人陈思和的话来说,这两个故事无论是内容,还是在时空上都是连接起来的。孙颙也表示,两本书相近的地方就是关于上海文化。“陈丹燕写《成为和平饭店》,表面上写饭店,但是她实际上是写当欧洲、美国的文化开始进入上海地域时,与原来上海或江南的文化开始发生某种关系。上海文化有一个本事,外来的东西进来不是照单全收,而是通过自己的消化、咀嚼,把它变为自己的东西。”
“精神支柱”少不了
是同学,对话就显得轻松。陈丹燕调侃地问孙颙,为什么每部小说里都有一个漂亮、独立、忠诚,面对伤害也毫无怨言的女主角。孙颙回答得很大方,一方面是受《红楼梦》的影响:“《红楼梦》把世界写得非常复杂的时候,把女孩子写得很可爱。”另一方面,他说自己的母亲绝对就是这样一个漂亮、有文化的女人。“虽然不可能每部小说都以母亲作为原型,但女性中的美好是我很多作品的精神支柱。当我写到世界的冷酷、严峻、浑浊的时候我总要有一个地方透口气。”孙颙说,他确实在生活当中不断发现优秀的女性,“我对上海的女孩子从本质上面来说是很认可的,像王安忆《天香》的那种温婉、精致、细腻,在上海女孩中很多,加上外来文化的影响,上海女孩子很洋派。”
尽心尽力方安心
陈丹燕写《成为和平饭店》,花了8年时间,经历了2次大的修改。期间的艰苦陈丹燕没有细说,只是表示:“我觉得我能够这样作修改,是一个作家的光荣,我不可能一步写到这么好的作品,我一开始写有些糟糕,慢慢改得好一点,现在也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作品,但是就像农民一样,你尽了所有的力量,收成好是天给你的,收成不好,也是天给你的,但是你可以心安。”陈丹燕说写这本书这么多修改,自己觉得要像历史学家一样做研究,然后像新闻记者追求真相和真相的完整性,然后像一个小说家去描绘,“这个和平饭店的故事才能够真正地容纳进去,如果不是这样,始终有很大一部分不能容纳进去。一旦不能容纳进去这个故事就不会那么丰富和多侧面,如果只是一个侧面,就非常容易引起误解、误读。”
每个人物有原型
陈丹燕在小说后记里写着,本书为非虚构小说,地点与事件皆建立在真实的基础上,但活动在其中的人物为虚构。非虚构小说写作并非在于记录事件,亦非在于塑造人物,而是企图在尽量真实的历史事件中表现人物内心世界与外界的联系。因此活动在本书中的人物,会在真实的环境中显示出他们的文学意义。陈丹燕说,非虚构小说这个名词本身是矛盾的,所以虚构和非虚构一直交融着,“每一个人物都有真实的原型,在他们身上发生的故事都是真实的。我一直认为如果大家喜欢这本书的话,那就说明我在写这本书的时候有感情,大家认为我有感情的话,这些感情是来自于老员工的,就是这样子。”
导演史蜀君昨天也来到现场,她提到了自己的母亲,在不宽裕的生活里仍然尽力去营造一种美感。孙颙有感而发:“老是说城里写不出什么好东西,其实我真的感觉到上海人是写不完的。”孙颙说,只要我们认真看,像这样的人、这样的故事有很多,“我相信很多故事真的写不完,我还会写下去。”
本报记者 夏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