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17:教育周刊
     
本版列表新闻
跆拳道马术国标舞成今夏吸引青少年体育锻炼的新热点——~~~
跆拳道马术国标舞成今夏吸引青少年体育锻炼的新热点——~~~
     
2012年08月15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跆拳道马术国标舞成今夏吸引青少年体育锻炼的新热点——
把孩子“赶”向运动场享受健康快乐
陈杨扬;张海韵;陈丽娟;王蔚;马丹
■不怕跌倒“不怕疼痛”不怕辛劳,只有经历过摔摔打打的孩子,他们面对未来才会更坚强更勇敢                新华社记者 王松 摄
■重剑?佩剑?小孩子的一招一式,还真与奥运选手有了几分相似图TP
  今年暑假青少年户外体育活动特别热。除了强身健体、有益于身心健康、培养乐观拼搏的精神等“常规”动因,还有一个新由头便是如火如荼的伦敦奥运会。连日来,记者走访了一些沪上青少年热衷的运动场馆,发现现在家长为孩子们选择的运动项目既多彩又新奇。虽然游泳、打乒乓、打羽毛球还属于传统大众项目,但像马术、击剑、跆拳道、国标舞等“新贵”项目,已经渐入孩子们运动范畴。

  项目不同收获相同

  像跆拳道和国标舞这类培训班,在市区交通便利处都可以找到。而像马术等对场地有更高要求的体育培训班,地理位置就相对偏远,一般在郊区。上海的一家骑术俱乐部就坐落在青浦和松江的交界处,学员需要自行前往参加课程。

  学骑马的费用不低,俱乐部的工作人员解释说,这是因为马匹的饲养和场地的维护成本都相对较高。尽管如此,还是有不少中学生报名前来。六年级女生小张终于用优异的学习成绩“打动”妈妈,给自己报名参加了马术培训班。“我就是喜欢骑在马上那种酷酷的感觉。”虽然上一次课下来,她感觉屁股有些酸痛,但表示很快乐。

  接近中午时分,静安区青少年业余体校的跆拳道训练房内,几个男生还在练习背摔沙袋。尽管衣服早已湿透,但他们却说:“再加把劲,我们就快成黑带了!”一家跆拳道会馆的郭教练已经带教七年了。他说:“跆拳道对于初学者而言,并不是以频繁重复的击打训练为主,而是从培养学员的礼仪、勇气、坚强、心态平和开始,虽然初期对于对抗性显得稍差于其他武术,但这些精神都是受益终身的。同时,随着学习时间的增长,会逐步接触到越来越多的格斗技术,强化全身各部分的机能,这是很多运动所达不到的。”

  国标作为体育舞蹈,也吸引了不少小学生。一位在教室门外等孩子训练结束的家长表示,练习国标舞,小姑娘的身姿更挺拔了,而且也不像以前不敢在众人面前表演。“你看,男孩子也不错,挺胸抬头,多精神。”

  把奥运明星当偶像

  就在“海葵”来袭的那几日,记者在多家体育培训班、游泳馆和青少年活动中心发现,屋外的狂风暴雨,几乎阻挡不了里面的旺盛人气。早上8时刚过,虹口足球场附近的游泳馆外早已有很多家长和小孩坐着等候。暑期游泳课程的火爆程度不容置疑。家长表示,之所以选择游泳班,是因为游泳是一项生存的必要技能,而且趁年纪小报班能提高学习的速度。此外,夏天天气炎热,选择游泳也是为了在消暑的同时可以增强体质。在虹口区读初一的小王同学也是这家游泳馆的学员,她说这个暑假报了游泳班,每周的二、四、六都要来这里上游泳课,每次一个小时。她的教练则感慨地说,他们或许是看到孙杨和叶诗文在奥运会上的出色表现,才会想来学游泳的。孩子们把他们当作了偶像,他暑假里一个人就要带教十几个孩子的训练。

  中考体育效应明显

  游泳馆的工作人员介绍说,暑期游泳班的学生分三个年龄段:幼儿园、小学和中学。其中,幼儿园组的学员最多,中学组的最少。工作人员说,游泳现在是中考体育的可选测试项目之一,来报游泳班的学生很多是为中考做准备的。虹口足球场健身俱乐部的工作人员表示,他们开设的各类训练班中,学员的年龄主要分布在8至11岁和15至17岁两个年龄段。读初一的小杨今年夏天参加了乒乓球班。他说,班上大部分同学年龄在10到15岁之间,小学毕业的最多。这些体育培训班中都很少有高中生的身影,这种对假期体育兴趣随着年龄而减弱的差异在朱女士家显得尤为明显。

  身上流汗心里快乐

  参加暑期体育培训班,孩子感兴趣与否是关键。大部分接受采访的学生和家长都表示,报班是因为“好玩”,并不是对某一类体育项目情有独钟。朱女士谈到自己读四年级的女儿上报乒乓球班的原因时,笑道:“她就是在玩。整天动个不停。上课对她来说,不像是上课,就是有伴,一起玩。在家她就是看电视,玩电脑。去上乒乓球课,可以锻炼身体,而且打打乒乓球对眼睛也有好处。”

  上海体育学院综合馆里,8岁的张锦程这个暑假开始学习羽毛球,练习了一小会儿就已是大汗淋漓,上衣都湿透了,可是他对羽毛球拍爱不释手,拿着球拍到旁边喝了口水又和教练练上了。“我很喜欢运动,”当问到为什么来练习羽毛球时,小家伙说,“我要学会羽毛球,这样其他小朋友就不会笑话我接不住球了。”张妈妈笑着说:“他自己最喜欢羽毛球,一到羽毛球课的时候就很开心,每次离上课还有半个小时就要拉着我出门了。”

  实习生  陈杨扬  张海韵 陈丽娟  本报记者 王蔚 马丹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广告
   第A04版:焦点
   第A05版:评论
   第A06版:综合新闻
   第A07版:科教卫新闻
   第A08版:特别报道
   第A09版:特别报道
   第A10版:法治新闻
   第A11版:社会新闻
   第A12版:早间点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目击
   第A17版:财经新闻
   第A18版:财经新闻
   第A19版:2012上海书展特别报道
   第A20版:2012上海书展特别报道
   第A21版:2012上海书展特别报道
   第A22版:2012上海书展特别报道
   第A23版:文娱新闻
   第A24版:体育新闻
   第B01版:心理周刊
   第B02版:心理/人际
   第B03版:心理/情感
   第B04版:上海闲话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汽车周刊
   第B10版:汽车/车界车市
   第B11版:汽车/车界车市
   第B12版:汽车/车界车市
   第B13版:汽车/汽车资讯
   第B14版:汽车/我爱我车
   第B15版:汽车/汽车资讯
   第B16版:家居装潢
   第B17版:教育周刊
   第B18版:教育周刊/每周聚焦
   第B19版:教育周刊/人物专题
   第B20版:教育周刊/升学指导
   第B21版:教育周刊/暑假生活
   第B22版:人才/招生留学
   第B23版:人才/招生留学
   第B24版:人才
把孩子“赶”向运动场享受健康快乐
广告
新民晚报教育周刊B17把孩子“赶”向运动场享受健康快乐 2012-08-15 2 2012年08月15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