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影响,为龙点睛
参加本报中高考名师辅导班的同学来自全上海17个区县的学校,在学校里接触的老师水准各不相同,但几乎都认为在高考复习中受到了新民晚报中高考名师的影响,如果自己本来就能成为一条龙的话,这种作用相当于“为龙点睛”。“真名师”根据自己多年教学经验积累下来的好方法,对学校教育进行了有益的补充,令许多同学耳目一新、受益匪浅。比如这里的英语老师在每节课设有一个“格言句子积累”的小板块,在采访中被许多同学提到,还有用词组替代简单词语的内部资料,帮助同学丰富和优化了英语写作语言。语文老师教了不少专业语言如“动静结合”、“远近结合”等,使学生在诗词鉴赏部分的答题规范许多。化学老师一再主张“重视基础、回归课本”,使大家复习少走了很多弯路。来自南洋模范中学的李涵(被交大录取)、市三女中的宋同学(被交大录取)和育才中学的叶同学(被上外录取)等,都对名师的“点睛之笔”记忆犹新,说起来滔滔不绝。
早定方向,动力十足
在进入高三自招全面复习准备之前,一定要理性思考一下:自己的梦想是什么?究竟有什么专长和爱好?擅长偏向理科还是文科的应试?将来是比较倾向与人打交道的工作还是与文案或数字打交道的工作?这一届的过来人不少都给出了这样的建议,他们看到身边有同学由于没有理性地考虑到未来大学及专业的选择、毕业后就业取向等个性化需求,结果导致复习准备的盲从,或者因为时间配置不均和专业目标模糊,而影响到最后的高考结果。上海中学的谭庆俞同学早在高二末就参加了清华大学自主招生夏令营,在听过不同系别的教授讲演后,“车辆工程”专业打动了他,高三复习基本保持每天两套卷子雷打不动,即使这样也不会叫苦叫累,因为方向明确。毕业于位育高中的殷嘉菲同学受父亲影响,也是在高二就“选定”了上海交大“药学系”,“目标明确后动力就足啦”,小殷同学说这句话时一脸的欣慰。
发现爱好,相信自己
来自同洲模范中学的张亦南同学这次顺利被上大美院“会展”专业录取,成为全上海15名幸运儿中的一个,他走的是“艺术生高考”这条路,在全市统一的美术专业考试中,他的“素描、水粉、速描”考了不错分数。令人出乎意料的是,除了小时候时学过几年国画外,张亦南同学从没想过将来的高考要走画画这条路。高二学校的社团活动不知不觉让他发现了自己的天赋与爱好,经过2年的努力与集训,他从认识到这条路,到坚持这条路,最终成功走到了终点。发现自己和相信自己在高考的选择中有时候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毕业于风华中学的孙孟希同学这次考入上海交大“广播影视编导”专业,她非常爱自己高二时候的班主任老师,但对一件事情却“耿耿于怀”:自己本来想加试历史的,老师却说选理科更有“出息”,结果一进入高三数学就一直不好,“还好我参加交大自主招生考时选的是文综,否则肯定不能被预录取”。说到这个小孙同学至今有点后怕,她的成功是“不幸”中的“万幸”。
不管你是2013年参加中高考,还是要再过几年接受挑战,希望与本届高考高分学员真诚地分享,能对大家带来些许启发或帮助,新民晚报中高考办公室的全体工作人员和全体上课老师衷心祝贺今年成功的同学们,并预祝下几届的学生能够再创佳绩,我们将全心全意、全年度为大家指航引路。
新民晚报中高考办公室 陈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