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棚里一蹲就是一天
“惠农之光”团队由11名研究生和4名本科生组成。他们来到崇明新河镇的葡萄种植园,对葡萄的种植土壤、树体生长情况取样,带回实验室分析。学生们发现一个葡萄基地中培育的巨峰葡萄土地氮含量偏低,有了这些客观的数据,农户就可以根据营养元素的缺失有针对性地进行补充施肥。
前阵子接连不断的高温天气里,为了精确地获得数据和样本而又不碰掉葡萄果实,大学生们一大早就钻进闷热的葡萄棚,一蹲就是一整天。“虽然累得抬不起腰,但是大家的热情还是很高涨,都咬牙坚持了下来”,队员李恒松说。
给农民上食品安全课
食品安全问题近年来不断触动老百姓神经,“兴农之翼”的15名研究生走进浦东祝桥镇、惠南镇等十余个村庄,围绕果瓜蔬菜的安全种植以及食品安全等问题开设兴农大讲堂,为农民普及食品安全知识。
为了早上8:30开始给农民上课,小老师们每天5时就要从闵行的宿舍出发。谈及讲课的感受,团长王艺如说:“农民们平时了解日常知识的机会不多,很多人甚至不知道发芽的马铃薯是有毒的。”队员们希望,通过普及农产品安全知识来弥补农民在食品安全方面的知识缺陷。
到田间去让农民受益
农民们的辛勤耕作、淳朴憨厚和并不富裕的现状令大学生们感受到自己肩负的责任。“惠农之光”团长余文娟说:“我们学农,不应该只在校园里学习和实验,应该到基层去,才能真正了解中国的农业现状和问题。”
近年来,上海交大农生学院注重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鼓励研究生和专业教师发挥专业优势走向农村实地实践。本月,农生学院的另外30余名研究生参与了农业部与上海交大联合开展的都市农业调研,出发前往南昌、杭州、合肥等地,重点针对大城市郊区农业发展的规律性特征和现代化建设情况展开调研。
“新技术问世无疑对于我国农业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然而普通农民由于购买能力和基础条件的局限,并不能直接地享受到科研的成果。高校科学研究怎样才能跟老百姓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通过哪些途径可以让农民掌握更多农产品生产技巧和知识,真正地实现用科学进行生产,用科学改善生活?”大学生们思考着。
本报记者 易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