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78年沪上33座剧场到今日130多个不同类型的文化演艺场所,从15年前气势恢宏的上海大剧院到如今精彩纷呈的国内各大文化地标建筑,有什么能像演艺建筑那样成为既个性迥异却又表里如一的艺术产品?有什么更会让人产生“凝固的音乐”的期待和遐想?
世博舞台 文艺载体
又来到船坞剧场的沿江平台上举目南眺,分列于世博轴两侧的奔驰文化中心、世博中心和宝钢大舞台每每给人以新的感受,似乎又在诉说着它们曾与世博园共同奉献世博会两万多场演出的辉煌!从传统演艺和舞台模式中脱颖而出,它们塑造了综合的功能和场景变幻模式,不仅达到了独特的演出效果,其建筑本身也呈多元化展现,建筑通过点与线、虚与实、圆与方、深与浅和端庄与灵动的对比,形成了生动有机的城市空间形态和沿江天际轮廓线,一个看似面向未来的“飞碟”,另一个又像是停泊在水岸的“超级邮轮”,建筑、绿地、江水交相辉映、和谐共生,从现代风格与自然形态的完美过渡,到仪式感和人性化共存的建筑表象,体现出上海本土建筑师对“理性与浪漫”、“科技与情感”的特有理解和文化专注。
大音稀声 大象无形
当你再去陕南花市或茂名酒吧,眼前的景象必将令人惊讶无比,这是什么地方,建筑?体量过于“单薄”!绿化?用地过于“奢侈”!“深藏不露”的上海音乐剧剧场恐怕还鲜为人知。这个昔日号称“远东第一大赌场”的旧上海法商跑狗场,历尽沧桑,本身就充满跌宕起伏的戏剧性。解放后改造为上海的“文化广场”,“客串过”上海的临时证券交易所,也一度成为华东地区最大的花卉交易市场。如今,“文绿结合,以绿为主”,庞大的建筑体量消解在地下空间与浩瀚的绿林丛中,纯净柔美的地面壳体表现出高度上的净化,白色光洁的金属表皮与蔚蓝的天空融合一体,室外剧场上方覆盖的网架演绎过“烈火中永生”的传奇,唤起人们对往昔的记忆。一个全新的以百老汇模式为主的演出场所全部位于地下,上部覆盖城市公园,堪称当今世界最大最深的地下剧场。
固体音符 超级乐器
相比东方艺术中心以及改造后的上海音乐厅,新的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致力于打造一个更高品质的音乐殿堂,设计不再沿袭“房中房”等过度包装下的标新立异。舍其张扬,以质朴的体块适度地显现于“历史风貌保护区”,正如世界著名建筑师矶琦新所说“更像是在构建一个大的乐器”。而他的浦东证大喜马拉雅艺术中心则一反常规做法,塑造出多种性格迥异的结合体,上方由纯粹的玻璃立方体构成,下方一组粗犷豪放的树状清水混凝土雕塑墙形成了视觉焦点,简洁和有机,规则和随意就像在“凝固”着音乐。正在建造的嘉定保利大剧院又让我们领略了另一位日本名师的力作,安藤忠雄摆脱了单纯局限于建筑塑造的传统手法,将一个由3幢建筑组成的边长100米的建筑,作为人和文化碰撞的华丽场所进行塑造,力求演绎成充满跃动感的空间,成为当地的“文化万花筒”,与新落成的大宁剧场共同为上海西北部地区注入了新的活力。(本文作者为华东建筑设计院副总建筑师、上海世博中心总设计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