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只有十几名学生的小学教学点,和许多偏远的山村小学一样,这里对外来教师的吸引力很小,现有的两位老师是一对父子,其中父亲李雨才已坚守了30多年。
坚守需要毅力和勇气,坚守同样需要理由。这里的基础教育现状究竟如何?记者走进江西省鹰潭市上清镇泥湾小学高阳教学点。
开学
9月3日清晨,李雨才敲响了挂在教学楼前的三角铁,随着“当当当”的清脆响声,高阳教学点又迎来了新的学年。
这样的动作李雨才已经记不清做了多少次,只是听见“铃声”前来上课的学生变得越来越少了。
2002年以前,这里的名称是高阳小学,但在撤点并校之后,这里改成了泥湾小学的教学点,只保留一、二年级。
“这里学生最多的时候有80多个,现在只有十几个了。”李雨才说,“上个学期学生是13个,这个学期有5个孩子去镇里读三年级了,加上一年级的新生,估计还是十多个吧!”
教学楼是一栋两层的白墙黑瓦建筑,一楼是教室,二楼是办公室。学校的院落并不大,中间一条水泥路直通教学楼,两边是泥地,院子里还有一大块黑板报。平时下课时,孩子们就在这样的“操场”上活动。
开学第一课是入学教育,新来的孩子刚进学校,什么都很好奇。李雨才笑着跟他们讲着学习的重要性。
在一旁的教室里,李雨才的儿子李华正上着二年级的语文课,课文名字叫《秋天的图画》。
刚开学,孩子们拿到了崭新的课本和作业本,兴奋不已,端在手里翻来覆去地看。可孩子的心性总是好动的,没多久这些七八岁的孩子就有点坐不住了,在座位上东张西望起来。
李华似乎感到了孩子们的不专心,指导着他们一起大声朗诵课文:“秋天来啦,秋天来啦,山野就是美丽的图画。”
在稚嫩的读书声中,这个藏在大山深处的教学点立刻有了活力。
坚守
教学点所在的高阳自然村上李村小组位于龙虎山风景区的最边缘,距离上清镇大约20公里。一般人似乎很难想象,这个距离5A景区非常近的山村,过去交通却极其不方便。
“过去,从上清镇到高阳村,那路真的很难走,全是山路啊!”高阳村村民李炳亮回忆,“坐车都要好几个小时才能到,有时候下雨,车就走不动了。”
闭塞的交通让孩子的上学路变得异常辛苦。“一直到现在,还有几个孩子要走很远的山路来上学。”李雨才说。
2002年,实施“撤点并校”后,高阳小学被并入了同在泥湾村委会范围内的泥湾小学,但孩子们如何上学,成了一个很大的问题。
“虽然是在一个村委会,可是村委会的面积好多平方公里,孩子们走山路去泥湾小学,得花三四个小时,这怎么行?”李炳亮说。
或许是考虑到高阳村、上李村的孩子们上学确实太远,教育部门并没有关闭高阳小学,而是改为了教学点。
“等孩子到了三年级,年龄也大点了,就可以去泥湾小学或者上清镇住校读书了。”李炳亮说。
2007年,上清到高阳的乡村公路贯通,高阳村的对外交通终于不再那么闭塞了。如今,从上清镇出发,大约不到两个小时便能到达高阳村。不过,高阳村目前还没有通公交,但据村民介绍,不远的将来应该就会开通了。
交通的改善,也带来了教学点学生数量的下降。“家里条件好的,都把孩子送出去读书了。”李雨才说,“现在剩下的都是家里条件不太好的。我更不能丢下他们不管。”
缺人
从2002年开始,直到去年,这里的老师只有李雨才一个人。
“这里条件太差,留不住人。”李雨才苦笑着说,“过去还是高阳小学的时候,也有几个年轻人来上课,可是不到两年就都跑了。”
“不怪他们,确实太苦了。”李雨才摇了摇头,“变成教学点以后,就更没有人愿意留下来了。我一个人教两个年级,只能交叉着上课。”
3年前,李华想也没想过自己会当老师,接过父亲的班。
那年,李华刚从江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毕业,外出打工,闯荡天下,他和其他家在农村的大学生一样,憧憬着大城市的生活。
因为教学点条件艰苦,总是留不住分来的老师,李雨才打起了儿子的“主意”。李华外出打工的第二年,李雨才动员李华回来考取教师资格证。
2011年,李华通过了教师资格考试,被分配在泥湾小学,那里条件更好,交通也方便。但父亲却主动找到教育部门,要求把儿子调到他身边——位置更偏僻、条件更艰苦的高阳教学点。
就这样,李华成了高阳教学点的第二位老师,“在高阳教书,可以父子同校,也便于照顾身体不好的父亲,农忙季节还可帮父母干活。”
不过,让儿子回来和自己一起教书,李雨才也有一些后悔——儿子的终身大事始终是他心中一个沉重的包袱。
25岁的李华长得眉清目秀,一表人材,按理说找到合适的姑娘应该并不难。“可在这深山里,除了老人和留守儿童,年轻的女孩都出去打工了,没有谁愿意留在这儿。”李雨才皱着眉头。
李华似乎并不愿多谈这个话题,一直在说着教学方面的事情:“这些孩子的语文、数学、政治课,我们教都没有问题。就是音乐课,我们不行。如果能有人来教孩子们上音乐课,就更好了。”
“为了这些孩子,我们爷俩在这个教学点能上一天就上一天,坚持到最后。”李雨才笑着说。
远处,新雨过后的群山间,回响着孩子们的欢笑声。
(本报江西鹰潭今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