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务人员也可以做“老娘舅”,而且作用特别好。我自从2008年参与上海电视台“新老娘舅”节目任调解员后,发现医务人员一句不经意的话,一个善意的提醒,一条积极的建议,往往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有一位小有名气的民营企业家,自从他父亲去世后,母亲就经常没日没夜地缠着他,特别是他劳累了一天想睡个舒服觉都不行。母亲就是天天有那么多的“心里话”要对儿子说,日子一长,儿子受不了了,终于与母亲爆发了一场“战争”。后来两人视为仇人,即使在大街上面对面走过也不打招呼。一次儿子因病去医院就诊,医生无意中告诉他,母亲患了忧郁症,情况很严重。儿子如梦初醒,回家后急忙带母亲到医院治疗,母子俩也恢复了往日的亲情。
心理疾病往往不容易引起家人的注意,因为这些心理疾病有个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是日积月累引起的。我们在做老娘舅节目中,发现患有心理疾病的当事人不在少数,特别是有些遭受家庭暴力的当事人患上心理疾病的概率更高,而往往又得不到家人的理解。前不久,我为一对夫妻调解,这对夫妻很勤劳,特别是丈夫把自己的生意做的风生水起。本来一对在商场打拼多年、恩爱有加的夫妻,因为妻子性格问题开始不断争吵,直至被迫中断生意。丈夫为此耿耿于怀,甚至闹到离婚。两人来到老娘舅节目调解现场,我和主持人发现妻子有心理障碍,便提醒丈夫,丈夫振振有词地表示“如果查出我妻子有病,我愿意服侍她一辈子,如果没有病,我就跟她离婚”。没过几天,丈夫带妻子看病,医生诊断妻子患了焦虑型忧郁症,丈夫发来短信,对我感谢不尽,声称挽救了他和女儿,挽救了家庭。
有些市民对心理疾病有误解,常常把它与精神疾病混为一体,患者往往讳疾忌医,拒绝治疗,酿成大祸。我在江西赣州时,曾经带过一位年仅28岁身患胃癌的产妇到上海治病,医院请来一些专家会诊。专家掀开产妇的被褥,只见该产妇因腹水肚子胀得圆圆的,我们每个人的肚脐眼是凹进去的,但这位产妇的肚脐眼是突出来的。医生对一旁的母亲说:“你的女儿一定有什么事不开心,最起码有两年了”。我想起来了,这位产妇是当地一家银行的副行长,与一把手长期不和,经常吵架,中医有“怒伤肝、气伤胃、悲伤心、忧伤肺”之说是不无道理的。
我发现有些人对什么人的话都听不进,但医生的话却不敢违背。我的一个同事整天为儿子的肥胖发愁,儿子1米7的身高,体重达180斤,平时喜欢喝啤酒,吃海鲜。她劝儿子注意饮食,儿子听不进,让儿子去体检,儿子不接受。今年3月,儿子经常感到头疼,甚至影响睡眠。同事急忙帮儿子办了张体检卡,并让丈夫陪同儿子一起体检。检查结果,儿子的不少指标超标,整个体检卡还不如其父亲。医生在检查儿子眼睛时问:“血压高吗?眼底血管有些硬化。”在检查心脏时问儿子:“血压高吗?心脏有冠心病征兆。”检查肝脏时更不用说了,儿子是重度脂肪肝。这次体检给儿子敲起了健康的警钟,引起了儿子对自己身体的重视。体检结束后,儿子随即办了一张健身卡,每天坚持锻炼2小时,并根据医嘱服药,现在体重减轻了,血压正常了,不良的饮食习惯也改变了。同事见人就说:“还是医生管用。”
我说医务人员也可以做“老娘舅”,并不是让医务人员从事专职的调解,而是平时对病人多长一个心眼,多一份留意,多一句话语,往往对化解人际间的矛盾,心理纠结有独特的作用。现在的社会特别需要更多的人参与调解,生活中需要更多的老娘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