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老年协会会长、平凉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主任,是个连科长都不是的“芝麻绿豆官”,有20多年党龄的戎月华却干得有滋有味,因为这是一个为广大老人造福的岗位。
“十助54项”服务
原来在企业做工会工作的戎月华,2001年因企业转制,转岗到平凉街道社保科当老龄干部,兼老年协会会长。
戎月华见证了上海居家养老事业的发展。上海的居家养老服务最早是在浦东和杨浦进行试点。平凉社区是老城区,还有很多石库门等二级以下旧里,这里空巢老人多,高龄老人多,80岁以上老人有5000多个。
那是2004年,戎月华调查发现,不少高龄老人最需要的服务竟是倒马桶,因为八九十岁的老人住在三层阁上,颤颤巍巍,走不下来。起初,她派志愿者去帮老人倒马桶,很快,街道将其作为居家养老服务项目,组成一支失业女性服务队上门助老,政府购买服务。2005年,她又发现,许多住在老房子里的老人,洗衣服和床单被套力不从心,也没有晾晒的地方。于是,她又推出洗衣服务,买了全自动带烘干洗衣机,由专人骑黄鱼车上门为老人收、送衣服。
“居家养老的服务项目应该根据老人的需求设定。”戎月华说。在此基础上,平凉街道于2006年在全市率先推出“十助54项”为老服务菜单,如助餐、助安(水电煤检查)、助浴、助洁、助医等。其中助洁就包括倒马桶、洗衣等。这一菜单式服务模式,第二年在全市得到推广。
征集“心语心愿”
戎月华对老人很有感情,老人的心事,她也最了解。社区许多孤老、独居老人都是她的“粉丝”。
平凉社区有1200多个独居老人,有780多户70岁以上的纯老家庭。戎月华了解到,老人有很多心愿,但没人帮他们实现。于是,老年协会开展了征集“心语心愿”活动。一位90多岁的老人很怀念以前的万年青饼干,可自己没法出门。志愿者便跑到城隍庙,给老人买来了,才3元多一斤,但老人却开心得不得了。有几位老人说,从来没去过东方明珠。戎月华和志愿者便找了一个晚上,用托老所的车子带他们去看上海黄浦江的夜景,去年春天,又带老人去顾村公园赏樱花。
辛苦却感到值得
今年,街道新落成了银龄苑——平凉社区老年活动中心,由老年协会负责运作。近1000平方米的小楼里,有助餐点可供老人就餐,“嘎三胡茶馆”可以免费喝茶,电影院每周五下午放老电影常常满座,舞厅、图书馆、网吧、钢琴房、健身房让老人也体验丰富、时尚的文化休闲活动。这样街道级的老年活动中心,杨浦区独此一家,全市也不多见。银龄苑双休日也开门,每天来活动的老人有五六百名。
戎月华去年退休后,继续担任老年协会会长。大家都知道,她家里条件很好,女儿女婿在美国,请她去美国她不去。她说:“我跟老人有感情,尽管干得辛苦却感到很值得。”去年,戎月华被评为全国孝亲敬老模范。
十八大将要召开,戎月华心情也很激动。她说:“我国许多城市已进入老龄化社会,盼望国家财政对老龄事业加大投入,完善养老政策。衷心希望国家在党的领导下越来越富强,老年人在党的领导下生活越来越幸福!”
本报记者 邵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