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7:评论
     
本版列表新闻
新民随笔~~~
新民随笔~~~
新民随笔~~~
新民随笔~~~
新民随笔~~~
新民随笔~~~
新民随笔~~~
     
2012年09月12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民随笔
赏画
张晓然
  张晓然

  以前一直说上海是“东方巴黎”,其实有一点上海难与巴黎比肩,那就是美术馆太少太小。中华艺术宫和当代艺术博物馆将在国庆节正式开放,将有望达到“国际知名”的水准。

  去美术馆,讲通俗点,就是去看画。年轻时不懂赏画,在新华书店看到印刷的徐悲鸿“奔马”、齐白石“虾”,挂在铁丝上飘来飘去,佩服地想,画得真像!后来去美术馆,看到了罗中立的《父亲》,靳尚谊的《女工》,大惊,这是照片吗?怎么跟真人一模一样?那时以为画什么像什么的画,才美。

  有了阅历,再去赏画,我忽然醒悟,很多画家画得其实都不像。如徐悲鸿画的马,虽然光影明暗中马的骨骼和肌肉比例十分真切,但如飞天般洒脱的四蹄,和酣畅的马鬃、马尾,我在内蒙古草原上骑马、看马时,都没见过。还有《父亲》里的老农民,脸上这种沟壑般的皱纹,生活中真难找到。

  但这些都是艺术的“像”。这些不像的“像”背后,是艺术家的情感与心灵的涌动。悲鸿的马,实际就是悲鸿自己,他在民族蒙受屈辱的年代,内心渴望国家能够像奔马而驰骋,人民如奔马而自由。我在巴黎奥塞美术馆看莫奈的《印象·日出》,他画的是港口,但太不像江海潮涌、千帆竞发的港口了,可这时的我却读懂了画中的港口。画家内心对港口的感受,在画笔下成为光与色的交错,一片盎然的绿色在撕裂灰色的昏暗,晨曦的一抹艳红摇曳在水波之中,散漫、零碎的色彩,如同梦魇模糊。不仅是技巧风格的确立,物欲横流对立于人性的瞬间,亦定格在画家印象中。

  赏画的意味,在于发现画背后艺术家的情绪表达。进而明悟,通过艺术来表达或宣泄个人的情感、认知以及欲望,是一种优雅、文明的行为方式。受到艺术熏陶、感染,并深爱艺术的人,是拒绝暴力、粗鄙、愚昧的方式来表示自己情感的。我到过世界上一些文明程度很高的都市,在这些城市的公共场所,四处可见美术作品。是这些画,每天默默无言地给公民上着美育课。

  赏画,并不表示我也拿起画笔,但我可以在这些艺术创造和智慧的流露中,潜移默化地唤醒内心对美的追求,以及高尚的趣味。默想如果自己面对纷繁的生活,画出的人生轨迹,会令人欣赏吗?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钓鱼岛岂容“买卖”特别报道
   第A05版:钓鱼岛岂容“买卖”特别报道
   第A06版:综合新闻
   第A07版:评论
   第A08版:十年之变喜迎党的十八大特别报道
   第A09版:十年之变喜迎党的十八大特别报道
   第A10版:科教卫新闻
   第A11版:法治新闻
   第A12版:社会新闻
   第A13版:民生新闻
   第A14版:早间点击
   第A15版:中国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财经新闻
   第A18版:财经新闻
   第A19版:文娱新闻
   第A20版:文娱新闻
   第A21版:文娱新闻
   第A22版:体育新闻
   第A23版:体育新闻
   第A24版:广告
   第B01版:心理周刊
   第B02版:心理/实验
   第B03版:心理/情感
   第B04版:上海闲话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汽车周刊
   第B10版:汽车/车界车市
   第B11版:汽车/车界车市
   第B12版:汽车/我爱我车
   第B13版:汽车资讯
   第B14版:广告
   第B15版:品牌透视
   第B16版:人才/招生留学
   第B17版:教育周刊
   第B18版:教育周刊/每周聚焦
   第B19版:教育周刊/专题报道
   第B20版:教育周刊/升学指导
   第B21版:教育周刊/早教沙龙
   第B22版:人才/留学移民
   第B23版:人才/招生留学
   第B24版:人才
退卡回信中那一份精神坚守
赏画
假期高速免费,服务也要升级
媒体视点
“种菜”
登报写检查路子不对
假如订乳鸽送来烂鸽子……
新民晚报评论A07赏画 2012-09-12 2 2012年09月12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