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凤琴和丁连旺是一对打工夫妇,他们从浙江武义农村来到“本地户籍人口仅有3000余人的自然村,却住了3万余外来人口”的苏州甪直镇松港村凌港打工。他俩看到村里人买东西,要到镇上集贸市场,十分不方便,就与人合伙开小超市,薄利多销,方便村民和打工者。他们因此开辟了“财源”,甚至找到了“落地”的感覚。是呀,当你在一个地方能够生存,而且确实成为当地社会有用的“一颗螺丝钉”,归属感和成就感就会油然而生。
因此,“打工夫妇” 把异乡当故乡,将他人当亲人。丁连旺有点手艺,谁家中的电饭锅、电磁炉、电水壶坏了,送来维修,他分文不收;老人家里的电视机、门锁坏了,他上门检修,免费服务。去年春节,打工夫妇还为村里老人送了一份年礼——一张60元的“代金券”,让老人要啥买啥,小店因此被誉为“老人福利中心”。
打工夫妇来到凌港打工和开店,凌港原住民对他们不歧视、不排外,也让他们深有感触。办个证件、开个证明之类的,当地人都热情相助。
8年间,他俩感恩城市的包容,回报自己的爱心。当他俩看到自己的热心和诚信得到尊重和接纳,于是,有了“被认同”的快乐,产生了“落地生根”的想法,还把儿子转来当地读小学。
如今,全国有数以亿计的农民离乡进城打工,其中有许多像打工夫妇那样找到了归属感,但毋庸讳言,也有相当多的打工者还像浮萍一样,在异域他乡找不到家的感覚。打工夫妇“落地生根”的故事也许能给我们一些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