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奥斯陆旅行,首先让我想起挪威作家易卜生,他创作的《玩偶之家》在上世纪30年代就被翻译到了中国。导游引我们参观奥斯陆文化广场,在广场中心便是国家大剧院,其正门前矗立着两尊雕像,其中之一便是这个大胡子易卜生的雕像。这位目光深沉的戏剧大师正用眸子凝视远方,面对雕像,不由让我想起易卜生的经历。
易卜生1828年生于挪威南部希恩镇,他父亲是木材商人。易卜生小时候是个满头鬈发、相貌英俊的小男孩,他一次路过教堂,吵着要女仆陪他登上高塔看风景,当他从顶楼看到自家房子和街道上的行人如同玩具大小,禁不住拍手欢呼起来。可惜他在6岁时,父亲生意破产了,家境从此潦倒。在易卜生16岁时便去一家药店当学徒,以后六年,他饱受磨砺,并在艰苦工作之余偷偷阅读莎士比亚与歌德的文学作品,自己也开始写诗。
易卜生在22岁时到挪威首都参加大学考试,因其希腊文、数学与拉丁口语成绩差而未果。易卜生从此转向投稿,参加挪威的各种文学活动。在这一年,他写出了第一部历史剧《卡提利娜》,把罗马历史上的“叛徒”塑造成一个英雄人物,表现了他的个人反抗精神。很幸运,他得到卑尔根歌剧院创办人、著名小提琴家奥莱·布尔的赏识。被聘为剧院作家兼编导。年轻的易卜生从此得以去德国和丹麦各地剧院观摩,开拓了他的艺术视野,他先后创作了《仲夏之夜》《勇士之墓》《奥列夫·剩列克朗》等几十部戏剧。后来,易卜生又担任剧院的编导,他先后创作了《海尔格尔的海盗》《爱的喜剧》《觊觎王位的人》等作品。由于易卜生提倡自由恋爱,反对旧式婚姻,遭到保守势力的攻击,他被迫迁居意大利,因疾病与债务之累,易卜生中年生活并不幸福。他在51岁时创作了《玩偶之家》,剧本上演后又遭到上流社会的非议与反对,但易卜生依然坚持态度。易卜生72岁时中风,6年后病逝。
我站在饱尝风霜的易卜生雕像前,思潮奔涌,这位戏剧大师的生活并不平坦,他晚年在自传体《当我们死而复醒时》就回顾了自己不平凡的一生经历。他写的《社会支柱》《人民公敌》与《玩偶之家》都成为世界经典戏剧。
但易卜生在事业成功的另一面,不少挪威人对他人品颇有非议。当其作品走红、生活富裕时,他长期不与穷困的父亲联系。易卜生有个跛足的弟弟,生活潦倒;另一个弟弟当水手与灯塔看守人,用微薄收入艰难地供养父亲,也未得到过易卜生一次帮助。易卜生18岁时在一家药店做工人,与比他大10岁的女仆艾尔丝相好,生下一个男孩汉斯·雅各布。艾尔丝后来眼睛瞎了凄惨地死去,易卜生视如未见,其私生子汉斯·雅格布因身无分文来求助父亲,易卜生面对与自己相貌酷似的儿子也惊呆了,但他只给了儿子5个克朗,就此打发。在易卜生拥有的大量财富中,他用三分之二投资,自己过着相当节俭的生活,他后来的儿子称父亲与母亲的婚姻是一种工作关系,父亲对家人从无亲情的垂顾。
我注意到,在易卜生雕像另一侧,还有一座挪威戏剧大师比昂斯滕·比昂松的雕像。他比易卜生小4岁,是挪威著名的社会活动家、诗人与戏剧家。比昂松作品的题材广泛,他的抒情诗《是的,我们永远在这块土地》是挪威国歌的歌词,他的戏剧《破产》《挑战的手套》《人力难及》影响甚大,《挑战的手套》击败列夫·托尔斯泰与易卜生后,在190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当地导游说,易卜生与比昂松在文学上是死对头,但他们的雕像则分立在国家大剧院的两侧,因为他们的戏剧作品都是北欧人的骄傲。
这次北欧行结束后,我又去了一次上海戏剧学院,2007年春天,易卜生的铜像在此揭幕,易卜生对中国戏剧的影响很大;但在挪威,易卜生声誉远不及比昂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