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使得最后一个难题得到了圆满解决既然英方同意眼下的专家小组会议将实际履行联合编制小组的职责,实际已为中方的实质参与提供了机制保障,若英方在高层资源会议问题上做出让步,中方也可对英国的“面子”予以照顾,不再坚持另外成立编制小组。
在第8次专家小组会议上,我按照上述思路与英方交换了意见,双方在尊重彼此核心利益的前提下,互有让步,达成了共识。1997/1998年度预算案编制的合作方式终于“柳暗花明又一村”,走上比较平坦、开阔的大道。在接下来的几次专家小组会议中,双方就编制过程中的重要事项逐一展开了深入讨论,并陆续达成共识。经过积极努力,港英政府各项开支不再畸高或畸低,基本达到了与经济发展、社会需要相适应的水平,以往持续缩小税基的做法也得到了纠正。考虑到本财政年度香港将进行政权交接,经与英方商议,专门为此增加了10亿港元经费,其中“交”和“接”的用途各5亿元,也就是说,拨出5亿给现时的港英政府作收官用,另外5亿留给未来的特区政府后任班子作开张筹备用。
1997年初,编制工作进入了确定预算案批准程序的最后阶段。由于此份预算案跨越回归,并且是合作编制而成,我们建议分别提交港英立法局和香港特区临时立法会审批;但彭定康坚决不承认特区临时立法会,咬定港英立法局是1997年7月1日前香港唯一合法的立法机构,也是唯一有权通过财政预算案的机构,编制的进程险些又因此停顿下来。
经过多次磋商,中英联合联络小组英方代表处终于接受了中方的建议;而中代处也在向全国人大常委会香港特区筹委会汇报请示之后,在对外口径上将这份预算案的审批程序笼统表述为提交“香港立法机关”通过——既不明说这个“立法机关”是属于中方的,也不认可属于英方的,使得最后一个难题得到了圆满解决。
编制工作的完成到了“临门一脚”的时
刻,身兼港英政府财政司和特区政府候任财政司长的曾荫权先生为了鼓励大家同心协力完成使命,特邀请中英双方专家及工作人员共20逾名到他位于港岛南部黄竹坑寿山村道45号的官邸集中办公。香港的总督(回归后的行政长官)、布政司(回归后的政务司长)、财政司(回归后的财政司长)、律政司(回归后的律政司长)的4大官邸都属于政府资产,在其位谋其政住其屋。不管什么理由,一旦离开其位,3个月内必须搬出官邸。官邸将由政府重新装修、粉刷一新后迎接新的主人。
由于中英双方专家组人数太多,宽敞的财政司官邸一时也显得拥挤起来,连面临大海的花园阳台上都摆开了写字桌。大家不分彼此,形成了一个大组,高效率推进着工作,热气腾腾的咖啡飘香,加浓了胜利在望的喜悦,这样的工作模式和融洽气氛,在其他专家小组里还真难以相匹。曾先生在彭定康眼皮底下敢如此举措,是很需要勇气的。
1997年3月4日上午,香港的春日与北京两年前的春日一样和煦,明媚,所有的草木都披上了翠绿的新装,坚尼地道28号花园里的那颗饱经沧桑的老榕树也不例外,甚至围在老榕树下翘首以待的传媒行家们也都个个春风满面。中英联合联络小组在此举行最后一次——第19次财政预算案编制专家小组会议,全部完成了1997/1998年度财政预算案草稿。在专家小组会议的最后发言中我说,记得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举行第1次专家会议时,我在开场白里引了一句宋词:“飞霞半缕,收尽一天风和雨。”现在回首往事、展望未来,似乎可以说天际即将晴空万里了。
消息迅即被中外和香港传媒送向四面八方。被媒体形容为“声音两边走”的曾荫权先生,在第一时间分别向港督和候任特首通报好消息。遵照“一国两制”方针和基本法规定,我们在中央、国务院的两部直接指挥下,实事求是,开拓创新,通过与英方有理有利有节的磋商合作,终于编制出了一份特殊历史时期的符合基本法规定的财政预算案,这份跨越香港回归的预算案完整,审慎,稳健并兼顾了各方面的利益,在编制过程、立法程序和执行方面都是史无前例,空前绝后的,因而受到香港同胞的热烈欢迎和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