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22:教育周刊/升学指导
     
本版列表新闻
朱老师讲习作~~~
朱老师讲习作~~~
     
2012年10月24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朱老师讲习作
少儿习作,向家长致敬(一)
朱丽春
  说到作文,很少有家长会觉得这纯粹是学校的事,是老师的活儿,跟自己完全无关。传统上,重视教育的家庭,一定会关注孩子的写作。从古至今,无有例外。间接的、从书本上读到的例子,直接的从眼前看到的例子信手可拈:前辈叶圣陶先生,常常让孩子们将习作念给自己听,微笑着听完,稍加指点,以至形成家风。

  中国的家庭,对孩子上学读书这件事,很有敬畏之心。一代又一代的家长,对学校、老师的要求特别在意,总想配合学校、老师,做得好点,再好点。

  文化学者余秋雨先生,幼时替母为乡亲们代笔写信。在读者想来,这未必不是妈妈的故意安排,让孩子受到实际的文字锻炼,享受到文字传播的乐趣。

  市师资培训中心的陆襄老师,为在“文革”中无作业可做的孩子,每天安排一次或“听记”或“忆写”的文字训练,孩子打下了扎实的文字功底。若干年后,家庭里走出了一位出色的女记者。

  笔者本人,是个多子女家庭中的长姐,父亲曾让我们几个孩子办家庭墙报,以增强写作的本领。

  如果孩子的习作不理想,往往家长比老师还着急,怎么办?总想出手去相帮。帮得上,帮不上,帮顺忙,帮倒忙,暂且不说。因为这实在是受相关专业知识、专业理论制约的,各种流派、不同理念,家长一时也无从选择。但是家长们的这番心意,老师们是一定领情的。

  这么多年来,看到了许多家庭、家长的作文教学做法,有独到之处,有很好的效果,也向家长们学到了许多好的理念和方法,而且真诚地感到,作文教学的成果,并不能全部归功于学校,有相当一部分归功于家庭,归功于家长。并在此以少儿习作的名义,向家长致敬。

  伟平和他的妈妈

  上世纪60年代出生的伟平是位出色的工程师,孩子也成人了,可是白发苍苍的的伟平妈妈,至今珍藏着伟平五六岁时画画写写的作品。儿子的作品集由铅画纸订成,一面是稚气的儿童画,一面是反映画面的小短文。不管是谁,看见这本集子,都会对一个尚在幼儿园学习的小孩发出由衷的惊叹。特别是其中的三幅作品,预示了这个人物当时的志向和今天的好运。

  图文并茂的第一幅作品:《看妈妈擦缝纫机》。画面上,妈妈把缝纫机头翻开,正低头擦拭,机头下面各种各样的小零件一一在位,令人啧啧称奇。密切配合着画面的,是一段可爱的文字。

  第二幅作品写妈妈带他到外滩去看大轮船,他把收入眼帘的船一一画下来、写下来,他竟然看到了那么多种类的船。让没有天分的成人只有惊讶的份。

  第三幅作品写的是《我爱物理学》,画面与文字共同表现出一个五岁的孩子正在桌前摆弄一个小小的自己制作的起重机,起重机的吊钩,正在桌下起吊一只爸爸的皮鞋。这不禁令人联想到丰子恺先生充满热情的画作。

  我非常庆幸我还是在青年教师时期,就看到这本作品集,认识这一对母子和他们全家。这本作品集教育了我,绝不能轻视孩子,绝不能面对孩子,就“好为人师”,产生“不教不成才”的冲动。每位孩子身上,潜藏着一些你不知道的、特有的才华。这种才情在合适的条件下才能发育和成长。家长和老师的愚蠢和粗暴,会很快地扼杀掉孩子身上宝贵的天赋。

  伟平是妈妈第六个孩子,伟平妈妈在养大六个孩子的岁月里,吃尽了苦头。但是让她引以为豪的是:她没有打过任何一个孩子一巴掌。她总是给孩子们讲各种各样的故事。特别是小儿子伟平,在教他读读画画写写时,发现他有一些天赋。即使在相当困难的条件下,还是给他腾出了一个书桌,给他买了研究物理需要的各种小工具、线圈等必要材料,让他一会儿变成点什么,一会儿又拆掉点儿什么。并鼓励他把见过的、做过的事通过绘画和文字记录下来。

  笔者特别感谢伟平的作品集,二十年后,有一个针对小学三年级学生的“画文同步习得”实验的灵感,正来自这里。

  小钟和她的妈妈

  上世纪60年代出生的小钟是事业有成的园林设计师,她和她带领的团队所作的园林设计作品多次在国内、国际上获奖。最近,她被美国景观协会吸收为会员。题名为“玉兰花谷”的园林艺术作品,在西安花博会上,在国际园艺的百花丛中,绽放出上海的世博精神。她的立体园艺作品“女娲补天”的中国神话形象,矗立在加拿大蒙特利尔花博会上,获得了国际金奖。古老的补天女神却散发出青春的华人淑女的窈窕风彩,托举巨石补天漏的豪举表现出现代人的环保呐喊。

  当妈妈为她的成长和成就感慨万千时,小钟会深情地感谢妈妈。是妈妈在她还是小孩子时,就让她爱上了阅读,养成的好习惯受用一辈子。现在国内外飞行时,必定手执一书,从起飞看到落定。从书中源源不断地汲取创作的营养。小时候,妈妈不管是在家中,还是带她外出,都提醒她、教会她留心和观察身边的景、物、人、事,在会写字之后,就让她用文字把观察和思考记录下来,写成小文章。

  特别让小钟印象深刻的是,妈妈在评论她的小作文时,对文题必须相符这一点是有严格要求的。妈妈总会对她说,审题很重要,并和她一起讨论审题的方法和诀窍。这让她从要求中形成习惯,从习惯中形成本领,从本领中获得成功。

  小钟后来的成就证明,这些本领不仅是写作文得高分必须具备的,也是她如今搞设计、做景观工程所必须具备的。她体会到,自己之所以频频获奖,就是因为从小养成了严格审题的习惯,审清题目要求之后,再大胆使用文化素材的本领,让她在业内有些超群。

  面对大赛试题,她总能抓住要害,并在自己的园林作品、作品介绍中和命题中恰如其分地表达出来。面对大小客户的园林景观设计要求,小钟也总能很快地得其要领,并在该地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人文历史背景中,找到要表达的内容,找到能表达的形象。

  如果说到语文的“用”,上面这个故事是一个很贴切的诠释,学语文,写作文,不仅是为了考试,在生活中,在工作中,是大有用处的。

  正如钟妈妈所说,人的一生会碰到许许多多的人生考题,严格审题是完美答题的必要条件。多读多写多研究的语文学习,能超越初衷,帮助孩子事业有成。

  限于篇幅,本次仅能举两个时代的例子。下一期就此话题再与读者继续交流。

  原徐汇区教师进修学院语文教研员  朱丽春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评论
   第A05版:焦点
   第A06版:广告
   第A07版:综合新闻
   第A08版:十年之变喜迎党的十八大特别报道
   第A09版:民生新闻
   第A10版:科教卫新闻
   第A11版:广告
   第A12版:社会新闻
   第A13版:法治新闻
   第A14版:中国新闻
   第A15版:早间点击
   第A16版:目击
   第A17版:财经新闻
   第A18版:财经新闻
   第A19版:国际新闻
   第A20版:国际新闻
   第A21版:国际新闻
   第A22版:文娱新闻
   第A23版:文娱新闻
   第A24版:文娱新闻
   第A25版:体育新闻
   第A26版:体育新闻
   第A27版:广告
   第A28版:广告
   第B01版:心理周刊
   第B02版:心理/实验
   第B03版:心理/情感
   第B04版:上海闲话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汽车周刊
   第B10版:汽车/车界车市
   第B11版:汽车/车界车市
   第B12版:汽车/汽车资讯
   第B13版:汽车/汽车资讯
   第B14版:汽车/我爱我车
   第B15版:职场方圆
   第B16版:家居装潢
   第B17版:教育周刊
   第B18版:教育周刊/早教沙龙
   第B19版:教育周刊/金爱心专版
   第B20版:教育周刊/升学指导
   第B21版:教育周刊/升学指导
   第B22版:教育周刊/升学指导
   第B23版:人才/招生留学
   第B24版:人才/留学移民
   第B25版:人才
   第B26版:人才/招生留学
   第B27版:人才/留学移民
   第B28版:广告
   第B29版:新民楼市
   第B30版:新民楼市
   第B31版:新民楼市
   第B32版:新民楼市
少儿习作,向家长致敬(一)
广告
新民晚报教育周刊/升学指导B22少儿习作,向家长致敬(一) 2012-10-24 2 2012年10月24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