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14: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2年12月08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玩“回力标”
李思源
  李思源

  这次在新西兰旅游时,看到小孩子们在草地上玩“回力标”,感到饶有兴趣。

  一个角尺形的木片被用力掷向空中后,在天上不停地旋转并画出一个椭圆形的轨道,最后回到掷者的附近。

  过去只在书本和电影中看到过这种玩意儿,并被它那“飞去来器”的名称所吸引,但没见过实物更没有想过它的原理。

  后来来到在澳大利亚凯恩斯附近热带雨林的土著人部落里,才搞明白了。

  这东西英语叫“布墨浪”(Boomerang),澳大利亚中文译成“回力标”。它们大小不等,均是角尺形的,一般开口成120°角。一侧较平整,另一侧呈圆弧面。飞标在飞行时边自转边改变方向,最后以一个近似椭圆形的轨道返回。

  据记载回力标的出现在澳大利亚大陆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了。最早是土著人用来打飞禽和小动物的,一个好的猎手可掷100米内的飞禽走兽,并用连发的方法击昏运动中的猎物,甚至于用来偷袭敌人的头部,但现在这样高水平的猎人已经很难找到。

  我扔了几次,飞标根本转不起来。一个略懂中文的土著人一面比划一面大喊:“1点钟!1点钟!”意思就是出手时要像时钟那样成右30°的角度。而冲着我那左撇子,有人又叫道:“11点钟!11点钟!”那意思仍然是说左手掷出时要像时钟那样成左30°的角度。

  飞标能飞出去了,但是还不能转回来,他们又告诉我出手时要“抖腕”。这样练了半天,总算有点“回来”的意思了。他们说,要让回力标飞回到自己的手中非下半年的苦功不可,而如果还要击中追逐的对象的话没有三五年是练不成的。

  后来和悉尼大学的一位教授谈起此事。他告诉我,在澳洲各土著部族里回力标的形状大体一样,可大小有不同,小的只有巴掌那么大,而大的就要比中国的折扇大许多。不要看这玩意儿结构简单,但从空气动力学的角度来看,回力标的运动方程是很复杂的。上世纪末,美国人设计三角翼飞机时还派了几个工程师来跟土著人学习掷“回力标”,并琢磨、研究和借鉴了它的某些原理。澳洲土著人上千年前的原始武器,竟会对近代军事和航空事业产生如此影响,可见古人的智慧。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综合新闻
   第A03版:广告
   第A04版:科教卫新闻
   第A05版:民生新闻
   第A06版:社会新闻
   第A07版:中国新闻
   第A08版:目击
   第A09版:文娱新闻
   第A10版:文娱新闻
   第A11版:体育新闻
   第A12版:体育新闻
   第A13版:广告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专版
   第A16版:广告
   第A17版:社会与法
   第A18版:社会与法/特别关注
   第A19版:社会与法/时事热议
   第A20版:社会与法/海上拍案
   第B01版:财经周刊
   第B02版:财经/大势分析
   第B03版:财经/投资理念
   第B04版:财经/投资基金
   第B05版:广告
   第B06版:彩票看点
   第B07版:职场方圆
   第B08版:拍卖指南
   第B09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B10版:国家艺术杂志/艺文观察
   第B11版:彩色音符与黑白之间
   第B12版:国家艺术杂志/品味典藏
   第B13版:夜光杯
   第B14版:夜光杯
   第B15版:阅读
   第B16版:连载
串门
出书容易读书难
神木见证两岸集体婚礼
何以向天歌
假期不送报
流水线上的诚信
今宵灯谜
玩“回力标”
新民晚报夜光杯B14玩“回力标” 2012-12-08 2 2012年12月08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