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9:国家艺术杂志
     
本版列表新闻
~~~——年终梳理2012年《国家艺术杂志》刊登过的艺术焦点
     
2012年12月29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属于“国艺”的年度关键字:“双”
——年终梳理2012年《国家艺术杂志》刊登过的艺术焦点
黄伟明;梁依云
  ◆黄伟明  梁依云

  这几天,电视上、微博上,及各媒体大家似乎都热衷于讨论今年的年度关键字、关键词。在2012这风云变幻的一年中,世界艺术范畴内也是“风起云涌”。年终之际,梳理一下2012年《国家艺术杂志》周刊上曾登载过的艺术焦点后,也许可以用“双”来总结今年的“国艺”,既有“好事成双”,也有艺术现象“双刃剑”,更不乏“双面”思考。

  两馆齐亮相

  打出城市新名片

  对于上海来说,今年“十一”期间,中华艺术宫和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的出现是意义非凡的。这意味着上海正加速朝着国际文化大都市的定位不断发展,虽然是“小荷才露尖尖角”,但已然给市民们带来了巨大的惊喜。从两馆筹建之初起,《国家艺术杂志》便一直将目光追随着它们的“成长”,时刻捕捉着它们的蜕变,同时也期待着在未来,它们能够联手上海博物馆等,共同构建出完整而独具特色的上海文化和艺术博物馆体系,真正成为上海与世界交流艺术文化的最佳平台。

  地下空间

  大都市发展重大课题

  这一年来,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已成为了大都市发展的一大课题,同济大学地下空间研究中心副主任束昱教授就日本福冈博多运河城的设计,对地下空间未来的无限可能性做出了一番评论。目前地下空间利用所面对的最大问题———如何追求更高层次的视觉美,在解读了博多运河城的设计后就能够得到许多启示,“因地制宜”是不能抛弃的主题之一,如何更好地利用所处环境的资源、特点十分重要。另外,仅仅一味模仿成功的案例并不一定能起到同样的作用,只有将环境与视觉结合起来考虑,才能设计出兼备功能性与美观的地下空间。

  傲骨王澍

  首获建筑“诺贝尔”奖

  今年5月,有着建筑界“诺贝尔”奖之称的普利兹克奖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颁发给了中国美院建筑设计艺术学院院长王澍。王澍坚持“虚心接受,坚决不改”,这句话也许让人觉得他很顽固,但却是支持他创作至今的不变信念,细想不论是建筑设计还是艺术创造还真离不开这股傲劲儿。这样一位“怪才”远离了商业味,带着自己的施工队寻求那些老砖旧瓦,用这些“老家伙”将自己对文化的思考融入了他的每一次设计中。著名城市设计专家卢济威教授冷静而客观地为读者们剖析了他的这位爱徒,让人们更深入地了解了王澍在荣誉背后的努力与坚持。

  “奥赛”来沪

  倾情展现经典魅力

  今年,享誉世界的法国奥赛博物馆不远千里,来沪为同样展现近现代艺术魅力的“小老弟”中华艺术宫助阵,让国人不出国门就能一睹法国自然主义经典画作的真容。这场展出吸引了全国各地艺术爱好者的目光,不论是展出作品的数量还是珍贵程度都能让这场展览算得上是奥赛博物馆海外展出中绝对的“大手笔”,压轴之作米勒的《拾穗者》包机来沪更是大家瞩目的焦点。然而我们所关注的不仅是这次展出的轰动程度,更是普通百姓该如何通过这难能可贵的机会,学会如何去欣赏自然主义,乃至理解近现代艺术流派的真正价值。

  没有末日

  不代表地球不曾哭泣

  在电影《2012》中,最先为末日发出警告的地方是美国的黄石国家公园,而现实中虽然没有末日,但黄石公园却真真切切地传来了地球的无奈叹息。由于地表过热,曾经葱郁的奇特地貌发生了改变,地热产生的缭绕烟雾令人惊奇,小股的岩浆翻腾着快速流下,闪耀壮观。但在这些奇特多变的美景背后,地球环境的恶化所造成的湖水干涸、树木枯死也同样历历在目。摄影者通过镜头的艺术表现,让更多人听到地球的哭诉,感受到地球的无奈与痛苦。

  城市雕塑

  美感与“味道”今何在

  如今的一些大城市中,街头上的所谓“城市雕塑”数量在不断增多,但是能被记住的有几个?虽然有意识地增加城市雕塑是个好的现象,但一味求新、却不考虑雕塑所处环境的设计并不能增添城市魅力,更别提传递城市的文化与精神了。曾见过“小美人鱼”铜像的人只要一想起她,脑海中便会想起丹麦,浮现出她置身于哥本哈根海边的模样;而提到丹麦时,也会不自觉地联想到“美人鱼”像。这样强烈的联结性正是城市雕塑的文化内涵所赋予的,反观我们的这些街头艺术,甚至许多让市民连美感都不曾感受到过,何谈带给人城市的“味道”呢?

  寻访古都

  陕豫地上地下文物巡览

  集中了华夏文化精粹的陕西与河南,是寻访古中原文化的必去之地,在系列专题“陕西河南文化艺术博物巡览”中,河南博物院和陕西历史博物馆的珍贵文物以及“中原第一大宅”马氏庄园的砖雕装饰,都是值得去细细品赏的。但在欣赏古文化遗留的同时,对于这些古都的城市化发展与古建筑保护之间的矛盾,还有位于中心城市的博物馆该如何定位才能跟上城市发展脚步等担忧也油然而生。无论是专家还是普通人,只要有更多的人能够被唤起文化保护的念想,有更多人愿意去关注这些“老面孔”的现状,那么这个专题就值了。

  城市Style

  设计之都新观察

  本刊曾在2004年12月31日年终述评的标题就提出“愿上海成为国际设计之都”,今年新设的“观察设计之都”栏目正是这些年持续关注着上海城市面貌的改变后,对环境艺术现状的反思,结果却是令人喜忧参半。喜的是有越来越多的创意设计涌上街头,让人们随时能感受到艺术在灵动;忧的是,这些全新的设计还未能成为最佳的环境“配角”、艺术主角,或模仿过多,或抽象过度,都不足以体现城市的个性。而在添新的同时,如何能够艺术化地保留城市历史风貌也是新地标建设避不开的话题,不破坏老元素进行再创作,兼备艺术熏陶与实用功能的作品,或许能让我们的城市设计更上一层楼。

  中澳双年展

  在对比中谋求借鉴

  近些年,双年展成为了当代艺术交流发展的常见形式,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认可。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也选择了今年的双年展来展现其开馆理念,以“重新发电”的主题既点出了博物馆新址,同时也表明了上海双年展在历经坎坷后,会如发电过程般输出更多新的社会意识。在同悉尼双年展从主题、展地空间、布局等方面的对比中,让读者更直观地看到了上海双年展还存在的不足之处。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系副系主任王远认为:“不同的历史与地域使得世界各国的双年展在竞争的过程中无法避免其各自现状的差异性。”但至少悉尼双年展的成功还是值得借鉴的。

  理性或感性

  女艺术家的个性挥洒

  三位年轻奇女子:淡定理性的玻璃雕塑家陆驰、纤细敏锐的画家巨燕,以及肆意率真的油画家牛安,让人在作品中感受到了她们分明的个性与独特的魅力。巨燕善于从城市和工业入手,从中寻求可以表现形式美的元素,用她独特的方式让人看到了钢筋铁骨也能化为“绕指柔”。陆驰更像是一位古典女子,她偏爱表现大都市的每个细节,以如梦如幻的色彩和剔透多变的玻璃材质,精益求精地一次次创作,不觉枯燥。牛安则喜欢用暧昧的人物形体,清晰地表现她们赤裸裸的欲望,以及欲念过后的空虚和彷徨。她们从不同的女性角度,或理性或感性地感受着周遭,表达着自我,别有一番风情。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民生新闻
   第A05版:广告
   第A06版:广告
   第A07版:第7届冬令热线
   第A08版:社会新闻
   第A09版:广告
   第A10版:科教卫新闻
   第A11版:国际新闻
   第A12版:广告
   第A13版:文娱新闻
   第A14版:文娱新闻
   第A15版:广告
   第A16版:广告
   第A17版:体育新闻
   第A18版:体育新闻
   第A19版:广告
   第A20版:广告
   第A21版:社会与法
   第A22版:社会与法/特别关注
   第A23版:社会与法/时事热议
   第A24版:社会与法/海上拍案
   第B01版:财经周刊
   第B02版:财经/跨年评点
   第B03版:财经/跨年评点
   第B04版:财经/跨年评点
   第B05版:财经/跨年评点
   第B06版:财经/大势分析
   第B07版:广告
   第B08版:拍卖指南
   第B09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B10版:国家艺术杂志/城市话题
   第B11版:国家艺术杂志/纸上展厅
   第B12版:国家艺术杂志/品味典藏
   第B13版:夜光杯
   第B14版:夜光杯
   第B15版:阅读
   第B16版:连载
属于“国艺”的年度关键字:“双”
新民晚报国家艺术杂志B09属于“国艺”的年度关键字:“双” 2012-12-29 2 2012年12月29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