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7年5月,以色列综合各种情报判断阿拉伯国家已结成军事同盟,将对其发动攻势,于是决定抢在阿拉伯人前面动手。
6月4日,以色列内阁经过长达7小时的会议讨论,决定对阿拉伯国家开战。6月5日,以军以孤注一掷的空袭摧毁了埃及、叙利亚和约旦空军,夺取了制空权。随后,以军地面部队开始向埃及西奈半岛、叙利亚戈兰高地以及约旦河西岸地区的萨马里亚、耶路撒冷和米迪亚发动进攻。
在耶路撒冷方向,以军进攻的最大目的就是拿下旧城,占领整个耶路撒冷。负责指挥攻击作战的以军指挥官是中部军区司令乌齐·纳尔基斯准将,其具体作战部署为:
本·阿里上校指挥的第10机械化旅进攻耶路撒冷北部的制高地带,阻止来自拉马拉或杰里科方向的增援;埃利泽尔·阿米泰上校指挥的步兵旅以一半兵力守卫新城边界,以其余兵力占领阿卜杜尔,并切断旧城与伯利恒之间的联系,威胁杰里科;莫代海·古尔上校指挥的第55伞兵旅负责此次作战的核心任务——占领旧城。
旧城的约军防御
承担耶路撒冷旧城防守任务的约旦军队是塔勒王储指挥的第27步兵旅,该旅是约旦国王侯赛因的直属部队,不归约旦河西岸司令阿塔·阿里准将指挥。该旅下辖3个步兵营、1个炮兵团和1个工兵连。从大马士革门至弹药山,约军构筑了坚固的阵地,由塔勒王储最信任的第2营担任守卫。
在旧城城内,由约旦河西岸的巴勒斯坦人组成的1个营守卫大马士革门至锡安山一带。从阿卜杜尔谷地至联合国停火监督委员会所在的山丘,由约军1个连守卫,其余2个连作为预备队集结在旅部附近。
约军的主要重武器包括部署在橄榄山东北部的18门155毫米榴弹炮、旧城内部署的2门120毫米迫击炮、吉普车载106毫米无后坐力炮以及40毫米高炮等。
总的来看,约军在耶路撒冷的防守力量并不充实,而且没有装备坦克(以军将轻装的第55伞兵旅作为主攻部队也是基于此考虑)。虽然西岸地区阿塔·阿里指挥的约军兵力有8个步兵旅、2个装甲旅,但是被以军中部军区和北部军区其他兵力牵制着,再加上开战之初就失去制空权,难以对耶路撒冷实施增援。
外围激战
1967年6月5日傍晚,以军本·阿里旅开始进攻,他们经过血战拿下雷达山,接着于6日凌晨4时攻占比迪地区,6时近抵拉马拉公路交叉点,排除了北侧威胁。不久,阿米泰旅也按预定计划向阿卜杜尔发起进攻,先后占领制高地带——联合国部队驻守地区和萨巴尔。
担任主攻的以军第55伞兵旅旅长古尔上校是个思虑周密、作战经验丰富的指挥官。鉴于手下各级军官对敌情和地形不熟,因此他在5日上午10时接到攻击命令时并未急于发起进攻,而是下令对耶路撒冷周围的敌情、地形进行仔细侦察,并请示纳尔基斯和以军总参谋部将进攻耶路撒冷的时间改为6月6日凌晨2时。
尽管攻击计划推迟,但以军炮兵却率先在6月5日11时后对耶路撒冷和斯科普斯山之间的谷地和新城北端的约军阵地开始炮击,特别是对警察学校和弹药山进行密集的压制性射击。当日夜间,以军炮兵在新城和斯科普斯山的探照灯照射下继续向约军阵地猛烈炮击。
6月6日凌晨2时20分,第55伞兵旅的一个营在坦克支援下突破了希律门和警察学校之间的非军事区,向美国村方向前进。其中1个连在炮兵徐进弹幕的掩护下向警察学校和弹药山攻击,另1个连向沙伊赫查拉和洛克菲勒纪念馆方向攻击。但是约军的抵抗十分顽强,以军伞兵进展缓慢。最激烈的战斗发生在警察学校和弹药山。由于警察学校前面有铁丝网,而且约军的机枪扫射和迫击炮拼命射击,使以军出现不少伤亡。经2小时激战,以军伞兵在付出伤亡40人的代价后攻入警察学校。而在弹药山方向,以军打得更苦,配属的坦克大半被毁,半个营的伞兵非死即伤。直到6日早上6时,防守弹药山的约军全体阵亡,以军才最终拿下这个阵地。
旧城陷落
在突破美国村约军防御后,第55伞兵旅进至大马士革门(进入旧城穆斯林区的咽喉),开始对旧城城墙发起攻击。与此同时,第55伞兵旅还恢复了同斯科普斯山上的以色列守军的直接联系。早上8时左右,第55伞兵旅一部进抵旧城东侧的奥古斯塔·维多利亚山下的谷地。
在6日白天的进攻中,第55伞兵旅没有任何进展,来自橄榄山背后谷地的约军155毫米口径榴弹炮和旧城内的120毫米口径迫击炮火力异常猛烈,而以军炮火无法有效压制约军炮火,为避免更大伤亡,古尔下令停止攻击。就在以军进攻时,阿塔·阿里准将命令集结在杰里科的约军1个步兵旅增援耶路撒冷,但该旅前卫部队刚刚到达奥古斯塔·维多利亚山就被以空军发现,随即遭到空袭和以军地面火力打击,几乎全军覆没。6日傍晚,第55伞兵旅再次进攻大马士革门和奥古斯塔·维多利亚山。但是约军炮火没有因天黑而变哑,使得以军攻击部队陷入混乱,于是古尔只好放弃夜间进攻计划,重新组织部队。
尽管以军进攻受挫,但阿塔·阿里准将意识到形势不妙,于是在6日夜悄悄将奥古斯塔·维多利亚山的守军撤退了。7日凌晨,纳尔基斯将古尔叫到面前,督促他务必在联合国通过停火决议前攻占旧城。古尔汇报了进攻计划:以伞兵第1营从斯科普斯山方向包围奥古斯塔·维多利亚山,伞兵第2营沿谷地前进占领奥古斯塔·维多利亚山,同时这两个营还要负责阻击从杰里科方向赶来的约军援军;伞兵第3营从南面的狮子门和圣·斯蒂芬门向旧城发起攻击。纳尔基斯听完古尔的计划后,只说了一句:“就这么干吧。”早上7时,以空军轰炸了约军已经撤离的奥古斯塔·维多利亚山阵地及橄榄山后方谷地的炮兵阵地,接着以军炮兵转入压制射击。在空地火力支援下,以军伞兵第1营很快占领奥古斯塔·维多利亚山和橄榄山,控制了杰里科公路。古尔乘坐装甲车,指挥伞兵第3营和坦克部队沿谷地进至狮子门附近。
9时50分,古尔命令伞兵第3营突击队(约一个排)向圣·斯蒂芬门攻击前进,主力随后跟进。此时旧城内的约军第27旅已经撤退,所以伞兵第3营没有经过什么战斗便占领了旧城。10点15分,当以军伞兵站在圣殿山“哭墙”前的消息通过无线电波传回以色列时,举国欢腾。同日早上,本·阿里旅攻占了拉马拉;下午,阿米泰旅又攻占了伯利恒和希布伦。在这几场战斗中,以军共阵亡200人,伤600人;约军阵亡约500人,伤500人。
难以承受之重
从军事角度讲,1948年和1967年的耶路撒冷之战规模都不算大。但从政治角度讲,耶路撒冷的特殊宗教地位决定了该城的归属必定要对阿以关系乃至世界局势产生重大影响。由于联合国一直没有确定耶路撒冷的最终地位,因此以色列和巴勒斯坦都宣称耶路撒冷是自己“唯一的、不可替代”的首都。双方的态度都很坚决,根本没有商量的余地。这种“顶牛”使得巴以之间一切和平努力就此化为泡影。
今天,全世界都明白“中东问题的关键是阿以问题,而阿以问题的关键是耶路撒冷”。然而没人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也许,这个办法根本就不存在…… 毕晓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