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人才
在纸质媒体一统天下的年代,美国任何新闻媒体之间的竞争恐怕都没有《新闻周刊》与《时代》之间的竞争激烈。两者都拥有强大的采编团队,都以深度报道著称,目标广告客户群和读者群也大致相同。两家杂志基本在同一个圈子招贤,甚至出现双方雇员来自同一家庭的巧合。比如,安娜琳·斯旺是《时代》的音乐评论员,丈夫马克·史蒂文斯为《新闻周刊》撰写艺术评论。
20世纪80年代,两家杂志社都在纽约市曼哈顿中心地带,相距仅三个街区。《时代》编辑走到窗前,就能看到《新闻周刊》大楼楼顶巨大的《新闻周刊》标志牌。曾在《时代》工作的凯利说:“每个星期,三个街区以外,都有像自己一样的人得知世界上发生了什么,然后在下个周一拿出想法。”凯利知道,《新闻周刊》人之所以努力,是因为《时代》人带来了竞争压力。
两家杂志把自己的雇员投靠对方的行为视作“冷战式”叛逃。托马斯曾是《时代》国内新闻板块作者,1986年辞职,出任《新闻周刊》驻华盛顿办事处主任。《时代》当时限令他24小时腾空办公室,总编辑格林瓦尔德甚至气得拒绝与他握手话别。
托马斯初到《新闻周刊》时,《时代》在零售报刊市场上略占优势,发行量450万册,领先《新闻周刊》的300万册。不过,《新闻周刊》实力不容小觑。它有一支500多人的编辑团队,在全球设立20个办事处。只要在《新闻周刊》当了近20年执行编辑的梅纳德·帕克一声令下,世界各地的记者就快速传回各自采集到的新闻素材。
争封面
杂志销量很大程度取决于封面是否吸引人,所以两家杂志在封面选择上煞费苦心。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执行副总裁编辑惠特克曾在《新闻周刊》工作了25年。1997年8月31日,星期日,英国戴安娜王妃死于车祸。惠特克与同事得知后决定废弃已定好的封面,凌晨时分齐聚编辑部商讨新封面,最后选定时装摄影师德马舍利耶为戴安娜拍的一幅黑白肖像照。当惠特克看到《时代》只采用戴安娜一幅普通新闻照片制作的封面,他知道这期《新闻周刊》赢了《时代》。“的确赢了,卖了100多万本。”惠特克说。在最后一刻更换封面的事不只这一件。小约翰·F·肯尼迪乘飞机遇难、伊拉克总统萨达姆遭擒……碰到这些事,编辑会毫不犹豫换封面,以保杂志“新鲜出炉”,不输对手。
在封面大战中,两家杂志难免有时“英雄所见略同”,选择同样封面。1975年10月27日出版的《新闻周刊》和《时代》不约而同把当时名不见经传的音乐人布鲁斯·斯普林斯廷作为封面人物。这一天被两家杂志的编辑形容为“黑色星期一”。这件事给美国人留下深刻印象,以至于许多年后,《时代》编辑凯利仍碰到别人问他,为什么两家杂志的封面时常一样。
争猛料
封面固然重要,内容才是制胜关键,因此两家杂志经常围绕一些重要新闻资源争得你死我活。
1995年8月,新加入《新闻周刊》的兰登书屋前资深编辑米查姆设法比《时代》提前一周获得美国政界要人科林·鲍威尔的回忆录《我的美国旅程》。而《时代》花重金才获得兰登书屋同意刊登本书节选。凯利那个月大部分时间都花在摘选回忆录上,却没等《时代》出刊就在旧金山机场看到披露这本书内容的《新闻周刊》。他气得想打官司,但因《新闻周刊》编辑巧妙地回避引述原文就写出了书的大意只能作罢。
两家杂志虽激烈竞争,仍不忘尊重对手。1998年初,《新闻周刊》记者伊西科夫曝光时任总统克林顿与白宫实习生莱温斯基的婚外恋。《时代》编辑团队曾讨论报道此事时需要提到多少次消息源,执行编辑艾萨克森决定“最大限度”地明确消息来自《新闻周刊》。直到一名白宫男实习生卖给《时代》一张莱温斯基戴贝雷帽与克林顿的合影,《时代》才在这件事的报道中与《新闻周刊》“平起平坐”。
随着人们越来越习惯从网络获取新闻,《新闻周刊》没有败给《时代》,却终究难敌网络媒体压力。《新闻周刊》去年底结束为期80年的纸质发行史。但正如凯利所言:“《时代》与《新闻周刊》和野兽日报在数码前沿仍在竞争。” 欧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