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畸形消费”没有赢家
目前,全国因为过度包装每年消耗的处置成本达到4000万元。“商品过度包装,是畸形的消费观在作怪,人人都是受害者,就算企业也不例外。”市人大代表余国强是一家民营企业负责人,专业做印务,承接过不少商品包装生意。
“每张包装纸,从镀金粉到贴膜,每增加一道工序,工艺成本就增加30%。最后的成本却是‘大家’埋单——加工过程中工人要承受车间里的粉尘、有害气体;销售过程中消费者要多掏腰包;垃圾回收过程中,豪华包装纸的处理消耗要远远高于普通油墨印刷纸!”余国强说。
“商品包装完全可以做到设计简单、格调清新、美观大方。执法要实现限制过度包装的立法初衷,就必须让全社会知道——畸形消费,没有赢家;摒弃过度包装,就是保护我们自己!”市人大代表朱如安说。
违法代价远不止5万元
上海是一个开放的大市场,限制过度包装,管流通比管生产更有可操作性。因此,法规明确执法监管盯牢销售商。
“销售商要保护自己,就应当要求供货商签订无过度包装保证书;质监执法部门要执法有力,就应当要求销售商签订无过度包装保证书。”余国强说,自己也是法人代表,知道这种签字的法律责任会有多重,正因为“有分量”,才不敢轻易违法。
此外,依据《行政处罚法》,法规对销售过度包装的企业最高罚款5万元。这样的处罚是否有威慑力?“一个厂家通常不会只向某一个销售商供货,如果出现了违法包装商品,所有销售商处罚额度累加就远远不止5万元了;何况,在经济处罚之外,违法销售商还要在媒体上的‘黑名单’公示。而总是让销售商‘吃药’的供货商,早晚要被市场淘汰,过度包装也就断了生产源头。”朱如安说,关键是执法者要信息畅通、发现及时。
3条热线接受市民举报
目前,12345、12365、12315等3条热线都接受市民投诉举报过度包装。
有人担心,过度包装的标准究竟是什么?不知道标准,怎么举报?“这个担心多虑了!”朱如安说,就好比病人不必是医疗专家,举报过度包装也不必先做包装标准专家,月饼盒里多了茶叶,几只粽子套了三层盒子,只要市民觉得包装“过”了,就能向三大热线举报,至于是否确属“过度”,甄别认定的责任在执法者——只有让过度包装成“过街老鼠”,奢靡扭曲的消费观才能扭转,潜在的腐败问题才能被遏制。 本报记者 姚丽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