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4:焦点
     
本版列表新闻
     
2013年03月26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焦点关注】
专家:对“裸辞”现象我们应该感到高兴
范洁
  华东师范大学应用心理学系主任崔丽娟分析,“裸辞”意味着社会价值观念的转变,现代人更注重工作状态与生活方式的一致性。“以前,大家普遍认为生活是为了工作,将工作看成衡量生活价值的重要标准,而现在,社会观念逐渐转变到工作是为了生活,如果工作影响到生活追求和生活质量,很多人就会选择拒绝和放弃。”

  崔丽娟认为,“裸辞”风潮的出现,也折射出社会更多元化、更包容。“对‘裸辞’现象,我们应当感到高兴。过去,辞职后很难再就业,这禁锢了人们的追求,现在为什么敢辞职?因为社会提供了更多机会,更多自由,这就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复旦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于海则认为,除了社会环境的改变,“裸辞”与否更取决于个人性格。“‘裸辞’不会成为常态化问题,毕竟职业选择因人而异,有人天生具备不安分的因子,向往冒险和刺激,宁可自找苦吃,也不愿过安稳确定的生活。相反,有人身扛买车、买房的压力,‘裸辞’的限制必然增加,工作再选择的自由和动力也就下降了。”

  于海强调,相比以往,现代人在职业选择时拥有高度自主性,“很多社会问题是‘被’出来的,但‘裸辞’不是,选择旅行、读书或者创业,都是自我职业谋划的一部分,在选择时已经意识到它将带来的风险和不确定。”于海告诉记者,虽然说是“裸辞”,但对于个人而言,自己的经验、能力都是资本和底气,“有些人虽然收入不错,但觉得有更多潜能没有发挥,希望通过更多尝试,找到更合适的岗位。另一方面,这种高流动性也帮助相应岗位找到最能胜任的人,这是双向互利的。”

  崔丽娟也肯定了年轻人“裸辞”表现出的自信,“他们相信以后能找到更好的工作,相信能实现个人生活愿景,这本身就值得肯定,所以,请包容‘裸辞’者吧!”但是,比起“裸辞”时的决心,她认为“裸辞”后的思考更加重要,“我们可以将‘裸辞’看成是一次休息,是一个契机,但无论辞职后是旅游还是回家,都要考虑清楚自己想要怎样的生活,暂时停下脚步,是为了更好地出发。” 见习记者 范洁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评论
   第A04版:焦点
   第A05版:综合新闻
   第A06版:民生新闻
   第A07版:科教卫新闻
   第A08版:社会新闻
   第A09版:长三角/专版
   第A10版:法治新闻
   第A11版:早间点击
   第A12版:中国新闻
   第A13版:广告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广告
   第A17版:广告
   第A18版:文娱新闻
   第A19版:文娱新闻
   第A20版:体育新闻
   第A21版:体育新闻
   第A22版:财经新闻
   第A23版:财经新闻
   第A24版:广告
   第B01版:长三角
   第B02版:长三角/社会·生活
   第B03版:长三角/文化·旅游
   第B04版:夜光杯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连载
   第B07版:阅读
   第B08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09版:旅游·城市
   第B10版:旅游城市/精华路线
   第B11版:旅游城市/诗意居住
   第B12版:旅游城市/域外风情
   第B13版:资讯生活I旅游
   第B14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15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16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17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18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19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20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21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22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23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24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25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26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27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28版:资讯生活·旅游
“裸辞”人群渐增 利弊未有定论
专家:对“裸辞”现象我们应该感到高兴
旁观者眼中的“裸辞”
新民晚报焦点A04专家:对“裸辞”现象我们应该感到高兴 2013-03-26 2 2013年03月26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