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丽娟认为,“裸辞”风潮的出现,也折射出社会更多元化、更包容。“对‘裸辞’现象,我们应当感到高兴。过去,辞职后很难再就业,这禁锢了人们的追求,现在为什么敢辞职?因为社会提供了更多机会,更多自由,这就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复旦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于海则认为,除了社会环境的改变,“裸辞”与否更取决于个人性格。“‘裸辞’不会成为常态化问题,毕竟职业选择因人而异,有人天生具备不安分的因子,向往冒险和刺激,宁可自找苦吃,也不愿过安稳确定的生活。相反,有人身扛买车、买房的压力,‘裸辞’的限制必然增加,工作再选择的自由和动力也就下降了。”
于海强调,相比以往,现代人在职业选择时拥有高度自主性,“很多社会问题是‘被’出来的,但‘裸辞’不是,选择旅行、读书或者创业,都是自我职业谋划的一部分,在选择时已经意识到它将带来的风险和不确定。”于海告诉记者,虽然说是“裸辞”,但对于个人而言,自己的经验、能力都是资本和底气,“有些人虽然收入不错,但觉得有更多潜能没有发挥,希望通过更多尝试,找到更合适的岗位。另一方面,这种高流动性也帮助相应岗位找到最能胜任的人,这是双向互利的。”
崔丽娟也肯定了年轻人“裸辞”表现出的自信,“他们相信以后能找到更好的工作,相信能实现个人生活愿景,这本身就值得肯定,所以,请包容‘裸辞’者吧!”但是,比起“裸辞”时的决心,她认为“裸辞”后的思考更加重要,“我们可以将‘裸辞’看成是一次休息,是一个契机,但无论辞职后是旅游还是回家,都要考虑清楚自己想要怎样的生活,暂时停下脚步,是为了更好地出发。” 见习记者 范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