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1:阳光天地
     
本版列表新闻
长宁区特教指导中心7位老师用博客记录7年随班就读志愿路——~~~
长宁区特教指导中心7位老师用博客记录7年随班就读志愿路——~~~
长宁区特教指导中心7位老师用博客记录7年随班就读志愿路——~~~
长宁区特教指导中心7位老师用博客记录7年随班就读志愿路——~~~
     
2013年03月30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长宁区特教指导中心7位老师用博客记录7年随班就读志愿路——
“天使”写下150万字“拯救精灵”日志
孙云
  “在群山之间,有个与世隔绝的萨宁瓦拉州,美丽的萨宁瓦拉湖是整个州的生命之源,在这湖畔,坐落着三所历史悠久的学校。”

  “在开学的日子里,孩子们渐渐发现,校园里新进来的同学里,有好几个和自己不太一样,他们有些人竟然连字也不会写,真是太奇怪了!同时,孩子们发现,学校里不时有陌生老师来和这几个同学聊天,还会给这几个孩子额外上课。孩子们议论纷纷,有人说,他们是被上帝抛弃坠落凡间的精灵……”

  这是2007年6月29日发表在“拯救精灵的天使”博客上的第一篇教育童话。

  累计至今,在“拯救精灵的天使”这个以田野日志形式记录特殊教育工作的博客上,总计已有1616篇日志,字数超过150万,而它们的作者,是长宁区特殊教育指导中心的7位特教老师。最近,这些被华东师大特教学院院长杨广学评价为“令人肃然起敬的教育童话”将被集结出版,而“天使们”的童话,还将继续为这些在普校随班就读的“精灵们”续写。

  “坠落凡间”并不容易

  2006年,长宁区三所中学接纳首批有智力障碍的初中生随班就读;次年,长宁特教中心从长宁初职校等特教学校选派7名特教老师担任资源教师,每周抽一天前往各校,巡回指导三校推动随班就读工作。老师们从第一天起,写博客记录工作心得感悟。为了保护孩子们,他们特意以童话的形式记录,对许多要素作虚拟处理:比如,时间是公元6006年,地点是萨宁瓦拉州,人物是精灵和天使,主题是sbjd(记者注:随班就读的拼音缩写)。

  随班就读是新生事物,从最初几篇日志便能看出其中有不少困难,而困难,并不仅仅来自这群特殊孩子。

  “6006年9月6日。今天是我第一次去辛格贝尔中学开展sbjd。来到六年级预备组老师办公室,便有不少天使向我抱怨精灵出现的问题”;

  “昨天约好今天2:50向11位天使解释个别教育计划,没想到3:10才到了八九位天使,而且3:15就要去开大会。当我说需要每天进行个别辅导时,马上有几位天使说‘不可能’。这让我又一次深切感受到他们的抵触情绪”;

  “今天想跟英尼天使谈谈她们的情况,但英尼一开口就抱怨sbjd不合理,应该把这些孩子弄到特殊学校。莫名其妙地被人当头批了一顿,我当时真的很生气。出于一种本能,我想过回击,但最终还是抑制住不满,心平气和地告诉她们我的职责和态度”;

  “真的很委屈,委屈得想大哭一场。sbjd的困难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大得多。我觉得天使的观念转变是一个关键因素”……

  作者之一、长宁初职校语文教师余琨说,因为担心接纳特殊孩子会扯班级总分后腿,加重工作负担,普教老师第一次接触特殊孩子,都抱着抵触情绪。他们与普教老师一周开一次的工作会议,总会变味成“抱怨会”、“开火会”,直到两三年后,他们的角色才从接受质问逐渐转变为答疑解惑。

  为提高老师的积极性,余琨有时要像对孩子们那样,给一些鼓励。有一次,余琨听说一位老师主动去家访一位特殊学生,这是他们家第一次有老师上门,家长十分感动,孩子也格外努力学习,数学成绩渐渐从原先的四五十分提高到及格。余琨听说后马上告诉校方,还当面称赞这位老师。

  耐心细心呵护“精灵”

  不仅要做通老师们的心理工作,学生和家长也有很多心理障碍需要克服。例如,有的学生听到“随班就读”四个字就不理人,有的家长连特教中心老师的电话都不愿接。为此,余琨和王晓源、李贞三位老师首先从感染孩子、培养他们的兴趣着手。有时,老师们会让他们两三人一组做思维训练游戏,让他们既觉得轻松有趣,又因为受到重视而在心理上获得满足。

  有时,找准孩子反常行为的症结,才能对症下药。有一次,余琨发现一个轻度智障的初一学生厌学情绪严重,不惜在秋季整晚吹电风扇让自己感冒,甚至还以自杀相威胁,整个学期几乎没进过校门。余琨和班主任家访发现,孩子父母离异,与奶奶共同生活,而奶奶不太善于与孙子打交道,让孩子的心理更加自闭。老师与奶奶谈话时,孙子起初冷眼旁观,余琨让他写几个字,他只写了两三个字就不理人,趴在桌上睡觉。余琨好言好语地“请”了他三四次,他才开始慢慢答应,却又故意反着做。余琨知道,这是他故意捣乱希望引起老师注意。在耐心接受了七八次“考验”后,孩子终于感受到老师的友善。之后,这名学生不仅见面时会主动问好,而且,到了小班辅导的时间,他就会主动找余琨报到了。

  除了加倍耐心,特教老师也很注意在细节上提醒普教老师。梅耶天使记录了一个故事:“6007年4月4日,三班的格雷西花十来分钟叠了一件纸衣服。虽然看上去比较粗糙,但从她的微笑明显可以感受到她自己很满意。她跑到语文老师弗朗那里,不好意思地轻轻说:‘弗朗老师,这个我送给你。’弗朗老师婉转地拒绝了。她有些失望地跑过来,我笑着说:‘那我们把它送给威尔逊老师,威尔逊老师肯定很喜欢。’说着,我偷偷给威尔逊老师使了个眼色。她小心翼翼地将它递给威尔逊老师,威尔逊老师很高兴地收下了:‘很漂亮,我很喜欢。’格雷西脸上再次露出灿烂笑容。看来,有时候学生并不需要得到多么漂亮的奖励,只需要发自内心的一个认可、一份接纳。”

  记录日志成为习惯

  类似这样的故事在日志中还有很多,而孩子们的自信心也正是在这些点点滴滴的交往中逐步建立的。不过,鼓励并不是无原则的同情甚至纵容,对于希望像普通人一样生活的特殊孩子,特教老师遵循一个教育原则,这就是梅耶天使在“6006年9月19日”写下的感悟:“所不同的是对他们的教育方法、学习内容要求的不同,在人格教育和习惯养成上,他们不需要有任何的特殊。”

  这天,梅耶老师从预备(4)班的班主任安蒂老师的口中听说,卢克身上的缺点真不少:不仅基本不做作业,每天要到她办公室跑好几趟,打其他同学的小报告,而且,对由此引发的紧张同学关系不以为然。

  从安蒂老师的叙述中,梅耶发现她对卢克十分同情,所以,梅耶没有附和指出卢克的缺点,而是建议安蒂老师好好与卢克聊一聊,约法三章,应该首先与班干部交流,或帮助犯错误的同学改正错误,而不是首先报告老师,过于纵容对卢克和其他同学都会造成不好的影响。这个方法见效很快,而通过博客的互动,也让其他几位特教老师能对类似情况早作预防。

  如今,写日志和阅读日志已成为7位特教老师的习惯,王晓源的儿子也成了博客的第一读者,他还好奇地问妈妈:“做老师为什么还要写童话?”博客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不少同事和同行也会评论、提建议。最初,日志是没有题目的,现在的标题正是在网友的建议下增加的。

  一篇篇日志在键盘下流淌而出,真实记录了特殊孩子和特教工作的成长。如今,已有几批随班就读学生毕业升学或就业了,在前不久由长宁区特教中心举行的“艺术照亮人生自闭症儿童伟伟工笔画个展”上,余琨见到了一个已经毕业的“精灵”,这个曾经和同学打架打破头的调皮孩子,已在一家日本料理店工作,据说还做得不错,让老师们欣慰不已。

  本报记者  孙云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综合新闻
   第A03版:民生新闻
   第A04版:民生新闻
   第A05版:社会新闻
   第A06版:科教卫新闻
   第A07版:中国新闻
   第A08版:国际新闻
   第A09版:国际新闻
   第A10版:广告
   第A11版:阳光天地
   第A12版:文娱新闻
   第A13版:文娱新闻
   第A14版:专刊
   第A15版:体育新闻
   第A16版:体育新闻
   第B01版:财经周刊
   第B02版:财经/服务指南
   第B03版:财经/大势分析
   第B04版:财经/股海淘金
   第B05版:财经/百姓沙龙
   第B06版:财经/投资基金
   第B07版:财经/投资理念
   第B08版:拍卖指南
   第B09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B10版:国家艺术杂志/建筑物语
   第B11版:国家艺术杂志/纸上展厅
   第B12版:国家艺术杂志/品味典藏
   第B13版:夜光杯
   第B14版:夜光杯
   第B15版:阅读
   第B16版:连载
“天使”写下150万字“拯救精灵”日志
全市导盲犬免费接种疫苗
免费做白内障手术 聋哑老伯左眼亮了
养护机构重残无业人员享受免费上门体检
新民晚报阳光天地A11“天使”写下150万字“拯救精灵”日志 2013-03-30 2 2013年03月30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