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听到“小清新”,你是否感到有些90后,是否感到有点萌?可是我要告诉你,这个称呼在艺术界已经大剌剌流行好些日子了!最近一些年,“她”又悄悄地登上了城市公共艺术的舞台并大行其道。“小清新”究竟是什么意思,我们的城市公共艺术需要怎样的“小清新”来引领?最近,我们参加了《时代建筑》杂志在上海举办的国际建筑师大会,专家学者口里不断出现的“小清新”让我们惊觉“她”已成了“大牌”——
小清新的大行其道无意间反映出如今都市人对回归自然的期待,一些大张旗鼓重金打造的“琼楼”遭到各种批评,而那些曾经“深居简出”躲在爬山虎里的老洋房却被一个个请出,成为新榜样。这一切无不昭示着小清新已然入侵到了城市公共艺术中。
小清新来头溯源
小清新,直译成英文就是little(小),c1ear(清),fresh(新),译法虽有些山寨,但意指却十分明确。首先是,小清新不是萝莉,也不是萌。论者眼里,小清新的“小”与生理年龄无关,而是自然天成的纯洁、朴素的一面;其次是“清”,小清新们不愤怒、不叛逆,和和顺顺地保持着自然天成的自我,典型的森林系;最后是“新”,清新、清爽,审美口味与雨后的森林散发出的味道很相似。小清新们倡导简单生活,只喜欢自然材料的质地,总而言之,小清新们示世人以透明简洁、纯粹纤细、温暖唯美。
小清新缘何而来?20世纪90年代初,一本名叫《挪威的森林》的小说,开始在大学文科女生中间悄悄流行,并逐步向整个文青(文学青年)阶层扩散。于是,村上春树、春天物语、海魂衫成为了文青展现自然清新风的关键词。这种小清新慢慢地从文学、音乐浸延到绘画等更广泛的艺术形式之中,并渐渐成为设计艺术界的浩浩大潮。
宏大叙事遇“危机”
当小清新蔓延到艺术领域时,最抢眼的表现其实是对司空见惯的宏大叙事手法强烈的逆动。
一直以来,我们的城市、生活都被宏大叙事统领着、裹挟着前行,英雄主义、理想主义、浪漫主义的文学、音乐、绘画、电影早已填满了我们的眼睛、耳朵和脑海。不仅这些艺术,城市公共艺术同样重口味地大行其道,宏大叙事展现出的猛烈、新奇、繁复、躁动的追求就是要打破现实世界的规则秩序。卡普尔、德梅隆、库哈斯到扎哈,他们无一不是彻头彻尾的重口味宏大叙事的主角:伦敦奥运塔被英国民众评价为看上去就像“刚刚被核武器攻击后的埃菲尔铁塔”,央视办公大楼被戏称为“大裤衩”……
感官强烈的形式主义与无所不在的装饰感构成了这些建筑共同的追求,仿佛一道空间的盛宴,每道菜都必须经过“精心摆盘”,出人意料的表皮、不规则曲面、折线矩形……多彩多姿的表皮之外,还有复杂结构、材料,给人重重的崇敬感、惊叹感乃至重压感:人们在这些被撕裂的城市天际线下,着实有些无力了。
艺术臻于诗艺境
质朴的、白色的、透明的、纤细的、小型的,看上去有些空灵有些缥缈的,如清晨森林树梢上流动飘升的薄薄轻雾,这就是小清新的城市公共艺术。
长期处于繁忙、快节奏压力下的我们,的确需要一抬头就看见一尊很亲切的雕塑、一件优雅不失轻快的装置、一栋简洁明快、颜色清凉的楼宇,当视线与之相碰时,我们的心情便能随之放松。
所以,在这次国际论坛上,无论是程泰宁院士,还是建筑评论人周榕,诸多业界人士都在呼吁城市公共艺术“小清新”的到来。“小清新的范式,就是精致、理性、现代”,“小清新出现的时候,文明的希望出现了”,“一个是小型精致,一个是清新,城市公共艺术走向品质”。
城市公共艺术需要小清新。让洁净、合理性、禁欲、简朴、最小限度等关乎城市艺术的清新词汇称为大家“执业”的共识,让江南庭院、白墙黛瓦、青砖漫地重回我们的城市街道里弄,让木纹感、森林系重返舞台,勾画我们城市肌理。或许那样,我们就听到城市大艺境的敲门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