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不掉的废品们
——如何珍惜城市环境和能源
◆寿达林(纽约)
就在上个月,应一位巴西朋友邀请,我们夫妻俩来到里约热内卢小住了几日,朋友带我们来到当地的文化中心,打包票说这里必定会让我这个从事艺术设计教学的不虚此行。走进展厅,我终于明白了他的意思,因为一幅被定格的雨夜场景装置让我再也舍不得挪开眼。
这是巴西艺术家维尼修斯·席尔瓦一件名为《圣彼得的眼泪》的装置作品,由6000个装满水的透明灯泡组成,参观者既可以从旁观赏,也可以融入画面,成为其中的一部分构成,单一的构成元素却能给人不单纯的视觉享受,我想这是这件作品能够如此吸引人的原因之一。据说作者创作这个装置是为了营造出下雨的状态,来表现出农民与降雨的关系,但我反倒觉得,作品想要表达的内涵还是要透过观看者自己的眼睛去发现来得更好。也许有人也会和我一样,虽然并没有联想到农民,但是更多地结合自己在纽约近二十年的生活经验,联想到了城市与自然的关系。
当近距离地观看这些灯泡时,能够很清晰地在每个晶体中看到自己的倒影,在这一个个的小环境中,一切都是颠倒的,人的影子越发显得微小。这样一幅看似简单模拟自然天气的装置,却能引发无数的思考。在数百年的工业进程中,自然的资源产出远远慢于城市对能源的消耗,这样的不平衡所带来的恶果却已经不可逆转。因此这些年,能源的反复使用成了一种减缓消耗的好办法。我想作者会想到利用灯泡也绝非一时兴血来潮,在节能概念越来越受到重视的同时,白炽灯这样的“老功臣”也不得不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即使它们已不再负责照明,却还能够给人带来精神上的光明。能收集到6000只老式灯泡再发挥,也潜在地表明了作者对环境能源的珍惜与敬重。(本刊美国纽约8日专稿)作者为本刊特约评论员
用艺术点亮历史微亮
◆周良珏(悉尼)
前不久听说了白色灯泡已经逐渐在世界范围内遭到淘汰,我才惊然意识到,的确已经很久不见那种亮度有些过头的白色照明了。比起节能灯,这种灯泡既费电,用久了还伤眼,但听到这个消息我居然有些惆怅,当白炽灯成为历史时,岂不意味着我曾经历过的岁月也成为了历史?
这让我想起前不久去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艺术博物馆拍到的照片:一个巨大的石膏制成的巨大灰白色灯泡装置。虽然是灯泡造型,表面却是坑洼不平的,有些像点过后有些融化的白蜡烛,再给它打上微弱的白光,结合作品本身的不透明感,又分明多了层颓废的味道。将明亮的灯泡蒙上这种相悖的怪异感,实则是艺术家在用夸张艺术形态颠覆,将社会生活中的污浊直接曝露在人们眼前,虽然在视觉上是一个具体的形象,却在被放大和变形后产生一种陌生感。
我很喜欢这样的作品,因为它不仅造型给人新鲜感,还能引起人的好奇心:为什么要塑造一个怪异的大灯泡呢?明显,这种类型的艺术创作早已不仅仅是在追求外观或是概念上单纯的创意和个性了,作品创作中反思社会现象的意识很突出。当全世界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到工业、生活垃圾的时候,这样应景应情的雕塑应运而生就有了更多现实意义,这是艺术家再用自己的语言为环境问题在抛砖引玉,同时也是对历史发展择优汰劣规则的一种提示。当参观者看到灯泡的灰色,脑海里能闪现出环境保护、能源生态等字眼时,我想,这就是艺术的功能性最好的体现。(本刊澳大利亚悉尼专稿)
废弃物利用问题成为城市新话题
旧物什的新面孔
◆李雅文(多伦多)
在艺术家云集的加拿大,每年总能见到一些令我印象深刻的作品,比如卡尔加里白夜艺术节上,加拿大艺术家和电影制片人Caitlindr.c.Br0wn所展示的云雕塑作品。这件作品是创作者收集了几千个被淘汰的白炽灯泡所制成的,艺术家使用钢铁,金属拉绳,和近五千多个亮灯泡和烧坏的灯泡来制作。这个设计对废物进行重新构想,用一种不同的艺术视角来处理过剩的材料。公众可以站在装置旁将上面的灯泡拿下来或安装上去,通过这种互动创造了一个灯光闪烁的巨大云朵。
相较其他装置,这件作品吸引了更多观赏者的注意,每个人都好奇地走到灯泡云下,一边研究灯泡的变化,一边露出开心的微笑。这就足以证明,它能带给人快乐。而在作品带给人愉悦体验的另一边,更值得我们关注的还有灯泡云的构成材料所体现出对废弃物再利用的环保概念。这一概念在近几年已成为了艺术创作争相想要表达的主要对象之一,相较于用造型来表现,有时直接取材于废弃物进行艺术创造技能在创意上博得头彩,又能更好地发挥出废物残余的价值。
灯泡云装置展现的是宇宙的奥秘,梦幻的云团如同闪电一般闪烁的风暴团,引人入胜,将“废弃物”与“宇宙”相结合,其实不难看出艺术家的创作意图,那就是人类活动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的探讨。灯泡云的创作理念,就是给废弃不用之物赋予全新的使命,除了提示人们注意环境保护这个城市新话题,这些旧灯泡还能成为表现宇宙的新手段,让参观者由最熟悉的灯泡引领,去了解更广阔的宇宙。
听说前不久,这件令人充满遐想的作品又前往莫斯科参加展出了,能有更多人欣赏到这样极富创意又环保取材的好作品,定能给人更多的启发。(本刊加拿大多伦多9日专稿)作者为本刊特约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