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11:国家艺术杂志/视觉产生
     
本版列表新闻
     
2013年04月13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弘——基于意象的思考
高晓红
■物我无情,物我两隔,何以一心相通?
▲在整个拍摄过程中,我把现实中的现代建筑现象转化为一个心灵表达,把心灵表达用手中相机转化为一个个具体的摄影作品形象
▲ 建筑形态(形象)只是透视无形实在物的线索,而意象是浮游于建筑形态和摄影作品本身所要表达的意义之间的姿态
▲ 摄影艺术是通过这样有限的象,来揭示出大宇宙生命,即“道”的无限
▲“弘”的本义是广大、宽宏、含容之大的意思。“超象超类,凌空现实”的审美追求是我创作“弘”这组作品的核心意境
▲ 我只希望自己能无限地、尽可能地接近原始意象
▲ 我的心灵表达在这些具体的摄影作品形象里总是无止境地发挥作用而又无法触摸
  ◆高晓红  文/摄

  创作“弘”这组作品,历时六年,跨越半个地球,作品中大部分拍摄地点集中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中国、新加坡和日本等国家一些拥有现代化建筑的城市,例如纽约、上海、拉斯维加斯、洛杉矶、圣地亚哥、芝加哥、墨尔本、长崎等地。这组作品是我一直在追寻的自己无意识的心灵深处的原始意象的体现。是一种基于意象的思考。

  物我无情,物我两隔,何以一心相通?赋予不具有情感的外物以浓厚的感情特征,正是我在拍摄建筑的过程中,将建筑的本质力量予以对象化的体现,也是我拍摄“弘”这组作品的最基本眼光。“弘”的本意是广大、宽宏、含容之大的意思。“超象超类,凌空现实”的审美追求是我创作“弘”这组作品的核心意境,其特点是以建筑形态(形象)为线索寻求所暗示和所超越的东西,所拍摄的建筑形态(形象)只是透视无形实在物的线索,而意象是浮游于建筑形态和摄影作品本身所要表达的意义之间的姿态。在整个拍摄过程中,我把现实中的现代建筑现象转化为一个心灵表达,把心灵表达用手中的相机转化为一个个具体的摄影作品形象,我的心灵表达在这些具体的摄影作品形象里总是无止境地发挥作用而又无法触摸,纵然用一切摄影语言来表现它,它仍然是不能完全表现出来的,只能暗示它或者表达它的一部分,我只希望自己能无限地、尽可能地接近原始意象。而且,观看作品的不同的人,又会根据各自不同的经历和心灵体验,对“弘”这组摄影作品做出不尽相同的诠释和体验。

  在现实世界中,万事万物的象都是有限的,摄影艺术是通过这样有限的象,来揭示出大宇宙生命,即“道”,的无限,摄影的艺术创作,让摄影家的个体生命接近价值源头的意义,从而达到了摄影的艺术形式与人类情感的统一。

  (作者为东华大学、上海戏剧学院副教授、上海市摄影家协会艺术推广委员会副会长)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广告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科教卫新闻
   第A06版:民生新闻
   第A07版:读者之声
   第A08版:社会新闻
   第A09版:中国新闻
   第A10版:广告
   第A11版:广告
   第A12版:国际新闻
   第A13版:文娱新闻
   第A14版:文娱新闻
   第A15版:体育新闻
   第A16版:体育新闻
   第B01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B02版:城市话题/国家艺术杂志
   第B03版:国家艺术杂志/美术地图
   第B04版:艺术评论/国家艺术杂志
   第B05版:国家艺术杂志/设计之都
   第B06版:海上名家/国家艺术杂志
   第B07版:国家艺术杂志/艺林散页
   第B08版:博物寻览/国家艺术杂志
   第B09版:国家艺术杂志/品味典藏
   第B10版:民间收藏/国家艺术杂志
   第B11版:国家艺术杂志/视觉产生
   第B12版:拍卖指南/国家艺术杂志
   第B13版:夜光杯
   第B14版:夜光杯
   第B15版:阅读/连载
   第B16版:新民俱乐部
弘——基于意象的思考
新民晚报国家艺术杂志/视觉产生B11弘——基于意象的思考 2013-04-13 2 2013年04月13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