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晓文始终无法忘记那天傍晚的情形。
那是快下班的时候。按照惯例,民警告知接待大厅里已经不多的等待市民,可以不用叫号,直接到窗口办理。一个老太太敏捷地冲到侯晓文所在的窗口。
“我是你的粉丝,我一直在想能到你窗口办就好了。”老人有些激动。侯晓文一看,不认识,但他之前已经注意到,这位老人领了号,就一直微笑看着自己。
一边办业务一边聊天,侯晓文才弄明白。原来,一年多前,老人的孙子去香港读书,由于就读签注办理材料较为复杂,老人带着一大堆问题来到大厅,侯晓文接待了她。他耐心细致地为老人作了详尽说明,需要准备哪些材料,到哪里办理这些材料,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害怕老人记不住,侯晓文还帮她一一写了下来,因此,签注很顺利办好了。老人赞不绝口,并从此“粉”上了他。
侯晓文把每一次接待当作第一次上岗,把每一位市民当作自己的亲人。7年窗口,那一张黝黑的国字脸,永远带着亲切的笑容。笑脸中,藏着一个个温暖的故事。
5天业务当天办完
30多岁的侯晓文是上海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局民警,中国公民出国(境)证件管理处综合受理组组长,同时还负责证件加急办理的审核业务。因为他业务精湛,服务细致,“出国问老侯”的名号颇为响亮。
每天面对大量办证者,侯晓文很少能记住对方的姓名。但从2011年起,他一直牵挂着一对老夫妇和他们的小外孙。为了他们,他曾创下加急办证的最快纪录。
那是2011年1月9日,一对姓李的老夫妇焦急地来找他,随身带了一张1月8日的《新民晚报》。上面报道了两岸接力,出入境开辟绿色通道,帮助他们小外孙亨亨回台湾治疗白血病的故事。虽然外孙在各方帮助下顺利返台,但因为女儿女婿都还在国外做生意,一时无法赶回台湾,外孙缺少亲人照料成了他们最大的心病。
就算加急也要5天,两位老人忧心如焚。侯晓文一边安慰他们一边想办法。办证涉及受理、审批、制证、发证四块工作,要当天取证原本不太可能。侯晓文一边向领导提出申请,一边与制证部门协调沟通,那一天,他楼上楼下跑了无数趟,不停打电话给各个部门查询进度,搞得同事们都很疑惑:“老侯,那是你亲戚?”在老侯的奔走下,两位老人当天下午就拿到了“新鲜出炉”的证件。
推动实现异地办证
去年9月,在上海先行先试的基础上,北京、上海、广州等地推出异地办理出入境证件的便民政策。这项政策的推出,也与侯晓文有不小的关系。
因为长期在窗口工作,侯晓文看到许多新上海人在沪工作却无法办证,有人甚至要奔波数千里回到户籍所在地,觉得应该帮他们做些什么。他和同事们一起暗暗开展调研,并在此基础上向领导提出试点异地办证的建议。
侯晓文的呼吁被逐级汇报到上海市公安局和公安部。一次次的呼吁推动,一次次的材料汇报,翔实的数据和理性的分析充满了说服力。在老侯和大家的一同努力下,这件好事终于“落地开花”,仅上海一地就惠及百万之众。
首席记者 潘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