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岁末,适逢海外书画遗珍来沪展出,有幸亲炙黄庭坚的草书巨制《廉颇蔺相如列传》,虽历经数月,仍然难忘。
那天,观摩这件作品的队伍很长,而人们步伐的移动相当缓慢,有的观者现场陶醉,一边观赏,一边在展厅玻璃上不停比划,其“推敲”精神叹为观止。
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北宋诗人、书法家,擅长行草。1095年,刚过知天命的他受到新党之祸,被贬到万山围绕的黔州(今四川彭水),这位与秦观齐名的江西诗派首领并没有用他的诗歌去抒发人生际遇和内心理想,而是用他日趋成熟的黄氏草书去感怀这篇“史记旧传”。
终于轮到我贴着展览橱窗仔细欣赏了。无论从哪个角度而言,《廉颇蔺相如列传》都堪称传世草书杰作,在总长达1822厘米的洋洋巨制中,俨然有别一般草书长卷的书写方式,而是由31个单元分别呈现,没有褪色的收藏印、鉴定印、骑缝章的点缀,反使得作品整体上没有丝毫的空间分离感。我们不禁对他的书写方式和状态充满猜测。
在每张长60厘米、纵30厘米的空间里,黄庭坚向世人展示出他超凡脱俗的艺术才能。与乖合之际翻天覆雨、跌宕跳跃,借酒助兴后信手挥洒的狂僧侠客的草书不同,黄山谷书写《廉颇蔺相如列传》,更像是一位怀揣政治理想而又踯躅不安的隐士,本来应该在清虚无为中守候命运的安排,然而还是忍不住在士大夫责任和使命的悲悯情怀驱动下,诉说国家社稷和个人恩怨的取舍。
于是,我们分明看到山谷在不经意的连绵有序、起伏环绕中寻找适度的停顿,妙造合理意外的章法。在一股清浊而流美、矜持优雅的气度中,他任凭笔端自然随性的闪转腾挪,经历了无数跳跃和宁静交错的空间秩序,完成了心灵的舒展和放达。在一段段和谐律动的讴歌瞬间,诗意般地呈现了实与虚、直与圆、快与慢、黑与白的统一。观此神来之笔,真令人心驰骇然,又慰藉万分!《廉颇蔺相如列传》简直是草书艺术发展上的一个奇迹,其变化有序,理性至极,是草书艺术符号风格象征的宁静驶向;或许,还是对宋代尚意书家群体文化人格的借喻和个体艺境的终极追问。
百年之前,康有为曾对宋代四大书家苏、黄、米、蔡的排名和艺术地位提出很大异议。今天,当我们再次观赏黄山谷的传世草书时,对其一代宗师独一无二、无可超越的地位再无疑问!
古人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之说。今生有幸观赏山谷之“韵”,又岂止“绕梁三日”,其乐何如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