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舰载机系统是航母工程的重中之重
刘华清说,建造一艘驱逐舰、护卫舰经费负担就不轻,建造一艘航空母舰经费就更多了。当然我们也不是按美国人搞航空母舰的那种概念来计算航空母舰的费用,我们和他们是有区别的,但我们自己设想的标准也是不简单的。现代化的军队没有先进的武器、高技术的装备是不行的。
为化解航母立项带来的巨额投资压力,刘华清可谓宵衣旰食,煞费苦心。在《刘华清回忆录》中,他写道:航母论证过程中,我多次听汇报,强调要充分对比论证使用航母、舰载机与使用陆基航空兵师、加油机、岸基飞机的作战效费比o后来到中央军委工作,继续关注航母问题,要求国防科工委和总参装备部,在航母的发展上要把预研费、研制费、装备费结合起来,统筹安排;要和既定的舰船、飞机、武器、电子装备发展规划结合,而不是都挂在航母大项目里专门安排,搞大规划,使上级无法研究o我明确交代,列计划必须由中央军委讨论o
经济实力尚难支撑,科技水平也有差距。为此,刘华清先后批准总参、国防科工委、海军和工业部门的领导和专家学者,多次前往美国、法国、俄罗斯、乌克兰等地考察航空母舰,并同意国防工业部门从俄罗斯聘请航母设计专家来华讲学,还引进了部分设计技术资料;航母关键配套项目的预研,也有了实质性进展。总参和国防科工委则反复组织对考察、引进、预研成果进行分析、论证和评估。这些工作,使军内外很多领导和专家加深了对航空母舰和舰载机大系统工程的认识与了解。
舰载机系统是航母工程的重中之重。为尽快发展和提升我国航空工业水平,刘华清一方面力主瞄准国际高端市场引进先进航空装备和生产技术,一方面面向21世纪组织协调新型飞机和关键设备的研制攻关。从1993年到1997年的短短四年间,他们先后七次专程前往全国各地航空重点科研生产基地考察调研,使我国的航空工业科技水平迈上新台阶,为舰载机研发创造了有利条件。
1997年6月初,国产新型歼—10飞机实现首架总装交付。这是在刘华清的直接领导下,继歼轰七(“飞豹”)一飞冲天之后,我国航空工业取得的又一重大成果。喜讯传来,刘华清亲赴研制基地视察祝贺。15年前,是他直接主持召开立项研制协调会,打响了歼—10飞机工程的发令枪。剪彩仪式上,81岁高龄的刘华清深情地拉着身披大红绸花的新型战机缓缓前行,眼含热泪连连赞叹:“太好了!太好了!”令无数在场航空人感佩动容。
1997年8月24日至9月3日,刘华清率中国政府代表团出访俄罗斯。这是1990年5月以来,为引进包括“苏—27”飞机在内的俄罗斯先进武器装备和相关生产技术,刘华清第四次远赴莫斯科。七年间,苏联变成了俄罗斯,中俄政府间军技混委会俄方主席四次易帅,中方委员也不断调整,只有刘华清作为中方主席,从一而终干到离职,在退位前夕为自己主导的中俄政府间军事技术合作项目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谈判结束,回国在即,他通过夫人徐虹霞转嘱航空工业总公司总经理朱育理:“‘苏—27’项目是首长工作生命结束之前组织的最大一项工程,你们一定要协助他把后续工作完成好。”朱育理牢记嘱托,很快在国内实现了第一架“苏—27”战机组装首飞成功。
为掌控航母核心技术,凸显后发优势,刘华清曾尝试过多种解决方案。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他试图与英国合作,购买或建造轻型航母,搭载垂直起降战斗机。1984年11月访英时,他特意参观考察了英国海军的“无畏”号航空母舰、“鹞式”舰载战斗机和攻击型核潜艇。“没有核潜艇和舰载‘鹞式’战斗机,就打不赢马岛战争。”英国海军参谋长菲尔德豪斯上将在会见刘华清时特别强调,海军必须拥有舰载航空兵,以保证水面舰艇和潜艇的活动。他介绍说,“鹞式”战斗机原来设计主要是截击轰炸和侦察,后来改进了机载雷达,使之可以进行空中格斗。“在马岛海战中,‘鹞’起了关键作用,成功抗击了来袭的敌机。”菲尔德豪斯上将的得意之情溢于言表。然而,由于英方要价过高,加之复杂的国际政治军事背景,合作谈判无果而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