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市关心下一代研究中心主办、尚品教育承办的此项年度比赛,吸引了全市6000名中小学生的参加,每个年级只评出20名一等奖,并将从中遴选出若干名顶尖者参加全国总决赛。那么,又是什么原因让部分参赛得奖选手爽约颁奖会的呢?原来,当天本市还有一场几乎等量级的数学竞赛要举行。缺席“数学花园”颁奖会的学生,基本上都是前往另一个赛场赶场子了。
一个颇为耐人寻味的镜头是,如今的各种数学比赛,已经很少提及“奥数”字眼,甚至有些像“避瘟神”般躲之不及。那么,在孩子和家长心中,以奥数题为主要内容的数学竞赛,究竟是个什么形象呢?记者发现,怀揣功利目的去参加业余培训或数学竞赛的学生虽有相当比例,但他们大多是受了家长的影响。求知小学的一名男生说,父母告诉他,竞赛拿到好名次了,将来小升初就可以派上用场了。
然而,学生们的想法却与家长有着较大差异。卢湾第二中心小学四年级的林长昊同学这次获得了一等奖。他说,自己从幼儿园开始就学习奥数了,现在每周六还会花半天时间去参加数学班,“按我现在的学习内容和掌握程度,可能已经达到了初二年级的水平,像几何、因式分解等,我早已学过了。”据小林同学介绍,他在班级里的数学成绩一直排在前列,而且也从没觉得学数学吃力。他现在参加的业余数学班,七成以上是男生,但至少半数以上的同学是像他那样,自己很愿意也很喜欢学数学。当然,业余学校里也看得出,确有个别同学是被家长强逼来的,他们上课常常不太专心。七宝外国语小学四年级的范倍铨同学也表示,能在竞赛中获得一等奖的学生,几乎都是出于对数学的喜欢,“我们做再难的题目,也不会觉得是个负担。” 本报记者 王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