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逾古稀的辅导老师汪昌明,2001年从别的学校退休后,来到该校负责集邮特色活动。“绝大部分学生对邮票的历史、文化知道得很少。”这个老集邮迷担心,随着通信的减少,再不给现在的孩子讲讲邮票的故事就晚了。于是,他自编教材,在课堂上告诉孩子们,“邮票的齿孔有什么作用”“邮戳里包含着哪些信息”等等。行知初中预备年级每周有一节集邮课,学期末的全班邮展是孩子们最期待的盛事。
为了准备邮展,6年级男孩王哲斌小心翼翼地浸泡、吹干每一枚旧邮票,穿上保护套,衬上背纸,如今他已有了100多枚藏品。6年级女孩刘杨去少年邮局上了5次班,最开心的是看到有集邮迷特意跑来,就为了敲上少年邮局的邮戳。
小小一枚邮票,也为孩子们开启了书信文化的大门。为了获得更多的邮票,汪老师让孩子们给自己的各地邮友写信,“三八”妇女节、春节、中秋……给自己的家人、朋友写信。起初,大部分学生连收信人、寄信人位置都写错,邮票也贴得很随意,渐渐地,无论是信封还是信纸上的字迹,都工整美观起来。在汪老师影响下,30出头的青年教师卢靖也迷上了集邮。她觉得,书信交流让孩子们变得更加有责任感,也学会了感恩。
据悉,今年的上海市中小学生“我爱集邮”系列活动将以“美丽上海”为主题,通过生肖邮票设计、“我爱集邮”夏令营,“我与邮票的故事”征文、中美青少年书信交流、青少年主题邮集巡展、送邮进校园等活动,给小集邮迷们提供舞台。上海市青少年集邮协会也在日前成立。
本报记者 陆梓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