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5:四川芦山地震特别报道
     
本版列表新闻
从成都到宝兴,一货车司机讲述两天两夜驰援经历,还原——~~~
从成都到宝兴,一货车司机讲述两天两夜驰援经历,还原——~~~
从成都到宝兴,一货车司机讲述两天两夜驰援经历,还原——~~~
     
2013年04月24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从成都到宝兴,一货车司机讲述两天两夜驰援经历,还原——
一车帐篷的曲折救灾之旅
曹刚
■ 搬卸救灾物资,主力军是志愿者和民兵  特派记者 陈意俊 摄
  特派记者 曹刚

  阴雨连连,无棚避寒;饥肠辘辘,没粮果腹。受灾群众缺水、缺粮、缺帐篷等问题,在芦山地震发生数天后依然存在。

  记者在宝兴县采访刚卸完救灾帐篷的司机左建明,试图还原一名货车司机运送救灾物资的两天两夜,关注他运送的一整车救灾帐篷,从哪里出发,去向哪里,途中又经历了哪些波折与艰辛。

  主动报名运送救灾物资

  45岁的左建明是成都市一家汽车运输公司的货车司机,专跑长途货运。5年前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他曾和众多同事一起,忙忙碌碌一个多月,满载着一车又一车救灾物资,几乎跑遍了所有重灾区。

  芦山地震发生后不久,他再次报名运送救灾物资。

  4月21日下午,公司接到新任务,民政部门即将调运一批救灾帐篷,急需送往芦山县和宝兴县等灾区。当天傍晚,50多辆空货车浩浩荡荡向新津火车站进发,等待装货。左建明是其中之一。

  他随身没带多少钱,也没有副驾驶可以轮班。“因为出发前说好了,让我们送到雅安市多营镇的四川华峰物流有限公司,卸完货就能回成都了,有人会负责下一步配送。”左建明解释说,按照原定计划,全程来回不过300公里,一个司机完全可以应付,也不需要加油。一辆载重10吨的货车,每次把空油箱加满,需要花费上千元。

  夜幕降临时,车队开始装货。左建明的车上装了166顶帐篷,整个车队共运送数千顶。所有货物装载完毕,已接近黎明时分,但并没立刻出发。“大家都挺着急的,想尽快去灾区,只能多等两三个小时,因为早晨有领导要来为大家送行,然后才能同时发车。”

  说好的终点,却成了新的起点

  22日上午8时许,左建明转动车钥匙时,仿佛看到了不久后灾民领到帐篷时的笑脸。

  成雅高速公路专供救援车辆通行,道路通畅,他一路上看到许多货车,载着救灾物资,同向灾区奔驰。

  刚过9时,车队进入雅安境内不久,停了下来。“在名山区大约卸了六七车货,那里也受灾了,一切看起来都比较顺利。”左建明说。

  此时,距离说好的终点多营,只剩约20公里。

  午后,车队下成雅高速多营出口,没多久便来到华峰物流。

  震后第3天,四川省公安厅交警总队发出抗震救灾交通管制通告,为确保救灾物资顺利运往灾区,一律实行第三方转运——先运到华峰物流公司,再按计划组织运往灾区,所有车辆应服从交警指挥,严禁擅自驶往灾区。

  通告发布同日,左建明跟随车队,如约来到华峰物流门口,却进不去。“全国各地过来的物资和车辆太多,全都涌到一家公司,我看到他们忙不过来,货多得来不及卸。”

  一名工作人员告诉左建明,人手紧缺,卸货的主力军是志愿者和民兵,但前者不太稳定,难以从早到晚持续作战,只靠后者,劳动强度太大。“最终车队等了两个多小时,一辆车也没卸货,他们让我们直接送去地震灾区。”

  在物流公司外等候时,左建明还遇到一个小插曲。“一名交警过来提醒,尽快把车开走,以免影响交通,否则就要扣证。”他无奈表示,“我何尝不想快点进去,早点卸货回家?”

  有的不要物资,有的不肯放行

  不顺,用左建明的话说,叫“窝囊”,就此拉开序幕。

  长长的车队只能重新出发。从多营到芦山,途中救援车辆越来越多,路况通畅程度逐渐下降。车队停顿的次数开始增加,就这样走走停停,左建明22日下午5时来到芦山县城。

  “芦山县是伤亡最惨重的灾区,也是震中所在地,我想这里应该很需要帐篷。”左建明和同事们再次吃了闭门羹。“芦山没有人接收物资,工作人员说,芦山县的救灾物资够了,建议我们送去宝兴。”

  车队无奈再次上路,继续前行。

  210省道芦山至宝兴段,时有塌方,路途艰险,积压了不少车辆,通行缓慢。离开芦山没多久,左建明便被堵在了山路上。一堵,就是一整夜。唯一的好消息是,他总算能在车上睡个整觉了,前晚装货,就没怎么睡。“其实我们少睡几个小时,辛苦一点,真的没关系,关键是希望这些帐篷能尽快送到位。”他说,“路上经常走走停停,送货又总是磕磕绊绊,感觉有些窝囊。”

  23日天亮后,迷茫的车队进入宝兴境内的第一个镇灵关,总算又找到了一点成就感,卸下将近十车货。剩余30多辆车,向宝兴县城驶去。

  可没过多久,再生枝节。早晨8时许,车队穿行于灵关镇的主要街道时,被激动的受灾群众拦下。地震后3天,镇上紧缺多种物资,见有救灾帐篷从家门口经过,少数人情绪失控,希望把物资全部留下。

  期盼接收点更多,沟通更顺畅

  “大家应相互体谅。又冷又饿很难受,但不管怎样,不能拦车,这会影响其他受灾群众。”左建明觉得,此次震后初期,物资发放的组织和协调的确存在一些问题。“像受灾比较严重的灵关镇,一个物资接收点不够,如果能有3到5个点,收发再快、再透明一些,接货人员的职责再明确一些,老百姓的牢骚就会少很多。”

  抗震救灾物资应怎样合理调配、发放?左建明说不出什么大道理,但身为资深货车司机,有过多次运送救灾物资的经验,他很清楚“顺畅”和“窝囊”的感觉。

  “5年前,我跑遍汶川各灾区,从道路通行,到物资接收,一般都比较顺畅。”左建明介绍,那时每次接到派货单,都会明确告知送货地点和联系人电话,“送到目的地后,会有人立刻接应,直接卸货或者带我们去下一个送货点。”他坦言,“说好的运送地点,却不收货;有的地方不要,有的地方又嫌少;收到物资最多的地方,也许并不需要那么多……类似这些沟通不力的情况,以前很少碰到。”

  在灵关镇耽搁了几个小时后,昨天下午,车队终于抵达终点宝兴县。卸完货,左建明又添了新烦恼,与切身利益相关——四川省抗震救灾指挥部昨天发布通告,从芦山县至宝兴县实行交通管制,只能单向通行。到宝兴后,他没法再走回头路,而是要绕行马尔康或康定,再回成都,回程距离从200公里暴增到700多公里,且多为山路,耗时也陡增。

  “多花时间,多赶路,我们不怕,都是为灾区做贡献。”左建明坦言,“但路远了那么多,路上肯定要多加一次油,每辆车1000多元,大家都没准备这笔钱,到时候可怎么办啊?”

  (本报雅安芦山上午电)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评论·随笔
   第A05版:四川芦山地震特别报道
   第A06版:综合新闻
   第A07版:科教卫新闻
   第A08版:民生新闻
   第A09版:民生新闻
   第A10版:社会新闻
   第A11版:广告
   第A12版:法治新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中国新闻
   第A15版:早间点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国际新闻
   第A18版:国际新闻
   第A19版:文娱新闻
   第A20版:文娱新闻·评论
   第A21版:文娱新闻
   第A22版:文娱新闻
   第A23版:广告
   第A24版:招生培训/人才专版
   第A25版:人才专版/留学招生
   第A26版:体育新闻
   第A27版:体育新闻
   第A28版:体育新闻
   第A29版:体育新闻
   第A30版:财经新闻
   第A31版:财经新闻
   第A32版:目击
   第A33版:长三角
   第A34版:社会·生活/长三角
   第A35版:长三角/社会·生活
   第A36版:文化·旅游/长三角
   第A37版:夜光杯
   第A38版:夜光杯
   第A39版:连载
   第A40版:阅读
   第B01版:教育周刊
   第B02版:每周聚焦/教育周刊
   第B03版:教育周刊/校园内外
   第B04版:升学指导/教育周刊
   第B05版:教育周刊/专版
   第B06版:专版/教育周刊
   第B07版:教育周刊/早教沙龙
   第B08版:招生培训/人才专版
   第B09版:汽车周刊
   第B10版:车展报道/汽车周刊
   第B11版:汽车周刊/车展报道
   第B12版:车展报道/汽车周刊
   第B13版:汽车周刊/车展报道
   第B14版:车展报道/汽车周刊
   第B15版:汽车周刊/车展报道
   第B16版:车界车市/汽车周刊
一车帐篷的曲折救灾之旅
震后第二天,便闻烧烤香
已安置受灾群众22.3万余人
新民晚报四川芦山地震特别报道A05一车帐篷的曲折救灾之旅 2013-04-24 2 2013年04月24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