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5:四川芦山地震特别报道
     
本版列表新闻
~~~——走进芦山县城灾后最早恢复营业的小吃摊
~~~——走进芦山县城灾后最早恢复营业的小吃摊
~~~——走进芦山县城灾后最早恢复营业的小吃摊
     
2013年04月24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震后第二天,便闻烧烤香
——走进芦山县城灾后最早恢复营业的小吃摊
曹刚
■ 杨本琼(左)的烧烤摊震后第二天便恢复营业  特派记者 陈意俊 摄
  昨天傍晚,芦山县城北街,飘出阵阵浓香。

  这家名为“十字街烧烤”的小摊位,震后第二天便恢复营业。每天下午开张,次日凌晨歇业,3天来始终顾客盈门。

  女主人是42岁的杨本琼,家住县城,在地震中饱受惊吓,4楼的家没倒塌,但已遍体鳞伤,和县城绝大多数受灾房屋一样。

  强忍恐惧,她从屋里抢出烧烤设备、调料和冰柜里的存货,鱿鱼、牛肉、鸡柳、火腿肠……重操旧业。地震前,她做烧烤生意已有14年。“配方里有25种原料,特别香,不信你闻。” 

  在震后只能与方便面相伴的灾区,这些烤串,宛如世间一等一的美味。

  “很多老顾客喜欢我烤的味道,盼着摊位早点恢复,帮助大家改善伙食。”杨本琼坦言,急着开张的主要原因,是想尽快赚钱,为女儿攒学费。“收费和以前完全一样,不涨一分钱。要不是为孩子读书,肯定还能便宜些。”

  烧烤摊的小方桌旁,围坐着5个年轻人,正大口啃着烤串,席间不时传出爽朗的笑声。朱兰松和穆伦强家住芦山县,属于灾民,教师王燕、卖保险的李雅平和搞装修的杨董江来自雅安市,是志愿者。

  身为烧烤摊老主顾,朱兰松特意带几位朋友来一饱口福。“以前有一种小虾味道最好,可惜地震后暂时吃不到。既然从废墟中爬出来了,我们就要吃好、吃饱、好好活下去。”

  朱兰松开的茶楼,和穆伦强工作的理发店,都被震毁了,他俩脸上却丝毫看不出悲伤。“王燕以前当过我们老师,地震刚发生,她就从雅安赶来芦山帮忙。”朱兰松说,深受王老师感染,他俩和其他3名志愿者一起,投入了抗震救灾,帮忙搭帐篷、扛物资、送奶粉、背伤员……

  “我家虽然也受灾了,但是和一些偏远的重灾区相比,这点损失不算啥,有很多同胞需要我们帮助。”穆伦强笑言,“地震前,贪图安逸,现在,4天没洗澡了,我只想换一条内裤,就很满足。”

  吃完烧烤,他们5个人立刻出发,骑2辆摩托车,去附近一个村子帮忙发奶粉和尿布。

  特派记者 曹刚 (本报雅安芦山上午电)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评论·随笔
   第A05版:四川芦山地震特别报道
   第A06版:综合新闻
   第A07版:科教卫新闻
   第A08版:民生新闻
   第A09版:民生新闻
   第A10版:社会新闻
   第A11版:广告
   第A12版:法治新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中国新闻
   第A15版:早间点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国际新闻
   第A18版:国际新闻
   第A19版:文娱新闻
   第A20版:文娱新闻·评论
   第A21版:文娱新闻
   第A22版:文娱新闻
   第A23版:广告
   第A24版:招生培训/人才专版
   第A25版:人才专版/留学招生
   第A26版:体育新闻
   第A27版:体育新闻
   第A28版:体育新闻
   第A29版:体育新闻
   第A30版:财经新闻
   第A31版:财经新闻
   第A32版:目击
   第A33版:长三角
   第A34版:社会·生活/长三角
   第A35版:长三角/社会·生活
   第A36版:文化·旅游/长三角
   第A37版:夜光杯
   第A38版:夜光杯
   第A39版:连载
   第A40版:阅读
   第B01版:教育周刊
   第B02版:每周聚焦/教育周刊
   第B03版:教育周刊/校园内外
   第B04版:升学指导/教育周刊
   第B05版:教育周刊/专版
   第B06版:专版/教育周刊
   第B07版:教育周刊/早教沙龙
   第B08版:招生培训/人才专版
   第B09版:汽车周刊
   第B10版:车展报道/汽车周刊
   第B11版:汽车周刊/车展报道
   第B12版:车展报道/汽车周刊
   第B13版:汽车周刊/车展报道
   第B14版:车展报道/汽车周刊
   第B15版:汽车周刊/车展报道
   第B16版:车界车市/汽车周刊
一车帐篷的曲折救灾之旅
震后第二天,便闻烧烤香
已安置受灾群众22.3万余人
新民晚报四川芦山地震特别报道A05震后第二天,便闻烧烤香 2013-04-24 2 2013年04月24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