累计推荐帮教对象面试350余人次,达成就业意向260余人次。在普陀区长寿路街道司法所“乐业工作室”成立至今的两年时间里,社工们为了帮刑释解教人员找工作,跑断了腿、说破了嘴。“我们所做的一切,就是为了让他们从‘无业’到‘有业’,从‘有业’到‘乐业’,最终更好地融入社会。”街道司法所专职干部玄先生说。
“不争气的,也有”
今年3月,26岁的孤儿小G出狱了。因犯抢劫罪,他16岁就进了少管所,后来转到提篮桥监狱。“我是看着他长大的。”社工徐女士说,小G很早就失去了双亲,睡过桥洞,身世坎坷。“他和社会脱节太久,像个木头人一样,生存能力非常差,找个路都找不到。”然而,一开始,小G却拒绝徐女士的帮助。“他说有朋友给他介绍工作,酒店里的。”结果,对方没有录取他。
为了替一无所有的小G办各种手续,徐女士陪着他跑了整整两个星期。从办临时身份证和劳动手册开始,到向街道申请一次性临时补助、低保、廉租房。最后是找工作,借助与工作室签约的4家就业基地,再由工作室做担保,小G最后进了一家医院当临时工。
对像小G这样已经就业的帮教对象,工作室还会定期跟踪回访,比如对有吸毒史的对象,尿检每两个月就要进行一次。“回访要注意方式方法,必须旁敲侧击,一本正经去找企业负责人了解情况的话,对方会以为我们介绍的对象出了什么问题,引起不必要的麻烦。”徐女士说。
并不是所有人都像T先生和小G那样珍惜就业的机会,“不争气的,也有。”有人因在医院里到处向人借钱,被辞退。有人在小区里当保安,去偷业主的助动车。“这类情况不超过5%。”社工点点长陈小姐说,但是,他们毕竟是由“乐业工作室”担保就业的,出了事,用人单位第一个找的就是工作室,即便赔了钱,对多年积累下来的好声誉都是个打击,“牌子被做坍掉了。”
“挑肥拣瘦,要汏脑子”
2005年,40多岁的W先生因犯职务侵占罪被判刑,出狱后找工作,他始终过不了“心理关”,“去面试,别人一对他发问,他就低着头不敢说话。”从曾经的领导岗位到阶下囚,巨大的心理落差让他无所适从,底层的工作他看不上,稍好一些的工作,人家又看不上他。
社工们给他做了多次的心理疏导,告诉他要放下架子,从头做起。终于有一天,W先生问陈小姐,做小生意要办些什么手续?原来,他想代理一种自动擦背机。于是,社工陪他跑工商、办执照。W先生没有令他们失望,生意做得风生水起,后来,他再婚有了孩子。每年,他都会向社区敬老院捐款捐物,他送自动擦背机上门的照片,被登在了报纸上。
“服务对象在得到各有关部门尤其是社工的帮助后,自食其力回报社会。这就是我们想倡导的一种‘自助助人’的精神。”玄先生说。
摆正心态,是帮教对象找工作的第一步。可挑肥拣瘦,却是他们身上常见的“通病”。有的说自己牙没了,吃饭慢,中午申请两小时休息吃饭;有的说自己身体不好,站不动,要找能坐着的工作;有的愿意当保安却不愿意上夜班,因为要睡觉……离家近一些、轻松一些、要加金、不加班,每当听到这些,陈小姐和社工们就气不打一处来。“看看你自己,你当自己是大学本科毕业生吗?全世界都围着你转?”陈小姐说,对这些人,“汏”起脑子来一定要毫不留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