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保护中开发,为上海留下宝贵城市记忆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
阮仪三
作为“海上第一名园”,张园的历史价值很高;今天,作为石库门建筑,张园无论从中西合璧的建筑特色还是建筑规模上,也是十分稀缺的。这个地方非常精彩,非常重要,应该认真地保护,并且让它焕发新的光辉。
挖掘张园的文化内涵,也就是挖掘城市生存的内涵,也是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人们对历史记忆的需求。这种城市记忆往往是一个城市的根基所在,是历史文化的见证,决不能丢掉,因为这是无法复制的。它是一种文化的温床,能孕育培养出新的东西。
城市要建设的同时,也要做好历史建筑的保护与规划,哪些东西要保留,哪些要还原都要做到心中有数。一座城市就像一个人,老房子保护应是“延年益寿”,不是“返老还童”,老的生活方式和老建筑的格局不该被破坏。
石库门好比上海的肌底,代表着上海建筑的精华,是中国传统建筑向现代过渡过程中间非常典型的里程碑。张家花园代表了一种生态和谐,这是一个富户与贫户,大户、中户、小户和谐相处的地方,共同形成一种和谐的社会环境。所以,保护张园应是原汁原味的保留,不造假古董。
同时,还可以在其他地方开辟一个新的固定场所,将有代表性的张园娱乐、建筑等加以恢复,为现在的艺术家们提供一个传承历史、发挥创造力的平台,重新引导潮流。或者,也可以在一些新建的公园,如后滩公园、辰山植物园、顾村公园中引入张园的元素,仿造部分符合现代人需求的娱乐休闲方式,让人们找回失去的历史。
政府部门也应给予政策资金等扶持,将其作为公共文化的一部分,鼓励其生存发展,并借助现代的高科技手段,通过电影、电视、动画、网络等方式,让人们在虚拟世界里了解历史、回味张园的魅力。由此走出一条既保留原有风貌、又迎合现代市民娱乐休闲需求的新路。
猜想 2
定位为以海派文化为特色的创业型经济
上海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花建
张园在很大程度上就代表了以上海为核心的海派文化的精神,比如张园是上海的文化聚集地,所谓时尚就是引领潮流的文化、风俗和商业的氛围。张园还提供了一个文化活动的空间,在这个空间里面,无论是达官显贵还是平民百姓都可以在其中找到自己合适的文化对象和内容。
从这样的意义上讲,我建议把张园的开发定位为海派文化为钟爱的创业型经济,它不是一个博物馆,不是一个需要政府给予大量补贴,形成沉重包袱的这样一个架构,而是说它自身拥有良好的造血功能,能够不断的开发时尚产品、创新项目、表演艺术等。它是一个综合体,它不是单纯的商家,不是单纯的景点,不是新天地,也不是朱家角,它是一个市中心的一个特殊的组团。
张园应该是科技和时尚结合的展示。遥想当年,很多人还对电灯电话这些洋玩意心存余悸,当时的张园人已经把很高的科技含量的这些文化时尚率先在这个地方发扬光大,那么今天我们更应该有理由,也有能力通过数字技术、通讯技术、仿真技术、新材料技术以及生态节能减排技术,来把海派文化的这些样式以一种更加现代的形态表现出来。
同时,张园还应该是市民文化休闲的体验场所,它应该提供各种条件、各种基础、各种设施,让上海的广大市民,也让中外游人都在这里获得一个良好的休息之所,而所有的这些项目又应该是通过一个产业化的发展的路径来推进的。
总体来说,它应该是在政府的指导下,有强大的企业主体,结合各方面的要素共同来探索,还应该有更多的多元化的投资经营的主体,比如是否可以成立张园文化开发投资联盟,把张园这个品牌加以保护,并且通过投资、交易和交割,使它能够不断升值。从这个意义上讲,张园开发不仅仅是怀旧之作,它本身也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创造、创新和创意工程,在吸收世界各种有益经验的过程中,再次焕发出海派文化的活力,所以我们对张园、对静安、对建设现代化的国际城区充满了期待!
猜想 3
让张园的精神实质传承“复活”
上海社科院研究员
熊月之
由于时代背景、环境、城市空间等变化,要将张园恢复到历史上的原貌几乎不太可能。但是,完全可以通过文化的传承,让张园的精神实质渗透到现代城市生活中,让其“复活”重新焕发生命力。
首先,张园是上海城市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市民需要休闲场所,张园为此应运而生。当时,白天到张园、晚上去福州路,是不少市民娱乐休闲的最有名的去处。当时的张园位置处于上海较偏远的地方,但现在南京西路已经成为上海的市中心区域,完全可以更加充分挖掘娱乐休闲的潜力。
其次,历史上的张园代表着时尚,引领各种时髦“玩意”。今天,静安区同样是现代服务业发达、高端商业聚集的区域,可以发挥这一优势,通过政府导向,吸引更多世界性时尚行业聚集张园。
此外,当初张叔和建设张园的一个初衷就是和“外滩公园”对垒。当时的“外滩公园”打出“华人与狗不得入内”招牌,张叔和则要将张园打造成中国人能欣赏到的时尚乐园。而且,当时外滩公园仅20多亩,张园有70亩。后来出于商业目的,张园逐渐衰亡,被改建成石库门房屋。如果政府部门能对其整体规划开发,对于其文化的传承将更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