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5:焦点
     
本版列表新闻
     
2013年06月17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提高公众“科学免疫力”
风险交流呼唤民间平台
马亚宁
  风险检测与评估之后的风险交流也要及时补位。

  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营养所研究员王慧在日前举行的“浦江学科交叉论坛”上指出,层出不穷的食品添加剂安全事件已经让公众有点过度紧张,实际上硫磺、卤水等国家规定的食品添加剂,有明确的适用范围和用量要求,在国家标准范围内使用是必要和安全的。由于公众对基本的食品安全知识和信息知之甚少,相关事件被过度发酵,每一次都引起不必要的过度恐慌。据有关专家介绍,2010年以来,我国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中,除三聚氰胺等少数真正的食品安全问题外,很多是缺乏科学依据的、在媒体上炒作热闹且对食品安全的科学认识造成巨大影响。食品添加剂就在此列,属于被 “污名化”的;反式脂肪酸的危害则被夸大……

  在欧美等国家,食品安全风险交流是食品安全管理中比较通行且十分有效的一环,各国均设立了专门从事风险交流的部门。而且,建立了第三方民间风险交流平台,如国际食品信息中心(IFIC)、欧洲食品信息中心(UFIC)和亚洲食品信息中心(AFIC)等,大大增强了公众对各类不安全食品的“科学免疫力”。目前,我国还没有一个有影响的、提供食品安全科学信息的民间平台。王慧建议,我国应及早建立一个由政府、科学家、第三方检测机构和社会公众等共同参与的食品安全风险交流平台,就各种潜在和正在发生的食品安全风险与公众及时沟通、客观交流、科学对话,交流内容包括对食品风险的解释和风险决策的相关依据,为什么制定食品安全标准等,以减少食品安全事件曝光后不必要的过度恐慌。

  本报记者 马亚宁

  【焦点链接】

  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是指对食品、食品添加剂中生物性、化学性和物理性危害对人体健康可能造成的不良影响进行科学评估,包括危害识别、危害特征描述、暴露评估、风险特征描述等。赵志辉解释说:“西方食品安全发达的国家已经发展十余年,催生了一整套成熟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体系,给食品安全标准的实时更新‘站岗放哨’,而在我国食品安全领域,才刚刚起步。”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专版
   第A04版:评论·随笔
   第A05版:焦点
   第A06版:综合新闻
   第A07版:科教卫新闻
   第A08版:民生新闻
   第A09版:社会新闻
   第A10版:中国新闻
   第A11版:国际新闻
   第A12版:文娱新闻
   第A13版:文娱新闻
   第A14版:专版
   第A15版:体育新闻
   第A16版:财经新闻
   第B01版:康健园
   第B02版:养生/康健园
   第B03版:康健园/保健
   第B04版:康复/康健园
   第B05版:康健园/心理·实验
   第B06版:心理·调查/康健园
   第B07版:康健园/心理·情感
   第B08版:运动汇
   第B09版:运动汇/父亲节专题
   第B10版:父亲节专题/运动汇
   第B11版:运动汇/父亲节专题
   第B12版:父亲节专题/运动汇
   第B13版:运动汇/父亲节专题
   第B14版:夜光杯
   第B15版:夜光杯
   第B16版:阅读/连载
安全食品“押宝”检测关远远不够
提高公众“科学免疫力” 风险交流呼唤民间平台
新民晚报焦点A05提高公众“科学免疫力”
风险交流呼唤民间平台
2013-06-17 2 2013年06月17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