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程序开发达人辈出
上海交通大学的贺宇轩在校园内外小有名气,人们听到这个名字都要竖起拇指称一声“大牛”。就读于信息安全工程学院的小贺今年大四,本科四年的学习和生活中,他的存在为交大人带来了许多“福利”。
选课是大学生们最头疼的事,哪些老师上的好,哪些课程还没报满,以前全靠“道听途说”和“勤奋刷屏”。贺宇轩开发了“我爱选课网”,未选满的课程情况、教师评分等信息用技术手段显示,这个一目了然的辅助功能给大家提供很大帮助。“能否有精准到交大闵行校区的天气预报?”,去年,贺宇轩再度创新和团队在闵行设置气象数据采集终端,再通过软件编程,利用人人网和微博等平台定时推送。这个“上海交大自动气象站”已有万名粉丝。
不仅如此,贺宇轩还参与了易班工作室,为校园里的更多服务提供网络支持。负责人唐珂介绍,目前在开发新版的“SJTU123”网址导航将于8月中旬上线,将集合交大学习和生活常用网络资源,为新生服务,方便大家快速适应交大生活。此外,团队还同时运营校园活动交流平台同去网、能回答有关交大所有问题的智能聊天机器交大百科、旧书交流平台bookex等。
学校积极鼓励学生创新
去年正式运营的网上超市“欢校网”也逐渐形成规模,每秒输入70字的指尖中文滑行输入法也获得去年挑战杯特等奖,每年,上海交通大学都会诞生不少令人眼前一亮的创新应用、网站,其中一些项目在国际赛事中获得肯定,另一些则促成创业团队的运营启航。几年前,由交大学生“兄弟连”张旭豪、康嘉和叶峰等人创办的“饿了么”网络订餐系统改变了学子们订餐习惯,也促成了他们的创业梦想,目前已覆盖全国8个城市,加盟餐厅数共计50000家,2012年完成在线交易规模达到6亿元。
是什么激励了这些大学生的创意开发?上海交大团委表示,在交大有近50个大牌教授领衔的学生科技创新工作室,学生们一旦有了想法,无论专业是否对口,无论是否上过大教授的课程,都可以通过email、电话和导师们沟通联系,分享创意,将想法变成现实。此外,学校推出学生科技创新竞赛分类自主管理办法,鼓励和扶持学生学术科技类社团发展,“钱学森杯”等170项高水平科技竞赛供学生参与切磋。对于学生研发的产品,学校尽可能地成为“用户”,在全校范围内推广,激励了学生们的研发动力和成就感。
创意无限全国百花齐放
实际上,自主研发网站、应用已成为全国许多学校大学生的“平常事”。浙江大学博士发明的提醒烧开热水的“饮水机娘”不仅功能实在,还会卖萌;华中科技大学毕业生开发网络智能聊天机器人“小黄机”,任何提问对答如流;北京邮电大学学生团队开发了一款“好找”软件,为聚餐迷路的“指点迷津”;广州大学90后学生团队开发了一款“超级课程表”,不仅能帮大学生查阅各大学课程信息,还可以将自己的课程安排发布到应用中,与好友分享;湖南农业大学学生开发的“食品笔记基于大数据的个人饮食安全助手”软件,能够直观记录每日饮食并评估,让用户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上海财经大学学生开发的“排队无忧”系统,可以远程查询餐厅等位情况,实时通过手机“远程取号”……
实习生 裴佳琦 本报记者 易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