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桌之上,觥筹交错,却未必能宾主尽欢。醉酒而不能自控,不欢而散算是轻的,伤人害己也不是新鲜事。而饮酒醉死,则是最大的悲剧。
醉死的说法,也许并不准确,但饮酒毕竟是直接或间接原因,姑且这样写吧。
前几天,海口有一名父亲,为了让女儿入读某一所小学,宴请通过朋友认识的“王老师”等人,席上少不得饮酒,不料回到家中后身亡。这个“王老师”,曾经承诺可办妥入学事宜,还收了两万元。与这名父亲一起就餐的同伴也以为,宴请的是小学的“老师”。然而,相关部门调查后发现,当日席间根本没有学校的教职员工,所谓“王老师”其实是个骗子。然而,这名父亲为何会轻信“花钱买入学指标”的骗局,以致白白葬送了性命?
醉死的,有无奈的请客者,也有不那么光彩的被请者。安徽颍上县有一名国土局干部,也是“酒后意外身亡”,却让记者挖出了背后吃拿卡要的丑事。“请客”者是一名企业主,为的是办理迟迟办不下来的土地证。他近几个月不仅天天上国土局“磕头求人”,事发当日还被叫去饭店“埋单”,因为没带够钱,只得把驾照押在那儿。醉死者因被遗忘在车内高温中暑脱水身亡,参与吃请的干部也都被停职,只是“请客”者的土地证,什么时候能办下来?
醉死之后的处理,也会引发争议,尤其当起因是“因公喝酒”时。近日有人爆料说,河北邢台有三名法官因招待上级喝酒猝死,被追认为烈士,这个消息虽然已被官方否认,但醉死成“烈士”的,不是没有过。2009年,深圳有名交警中队警长在酒楼应酬,醉酒而亡,交警中队竟为他申报因公牺牲和烈士。虽然事情曝光后,“烈士”是当不成了,但鉴于参加酒席的有交警中队长、当地村领导等,算不算“因公牺牲”,还真是很难说呢。
当年,人们为“诗仙”李白配上醉酒后捞月而死的浪漫想象,而如今的几桩“醉死案”,则毫无浪漫成分。这些酒,早就没了好滋味,只让人五味杂陈。有些不公平、不公正,让酒场也可能变成鬼门关,教人有去无回,令生者欲哭无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