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慧案终于了结。在多数人看来,唐慧终于通过漫长的抗争获得司法慰藉,因为此案,关于废除劳教的种种传闻也不胫而走,无论个案的完结还是长远的社会影响,唐慧都可谓是赢了。就在围观者准备偃旗息鼓时,南方周末的一篇报道再次引爆舆论。这篇报道中,颠覆了以往多数媒体的观察视角,提及被很多人忽视的“另一个真相”,即“伟大母亲”唐慧过去存在绑架舆论,甚至通过“谎言”获取舆论支持的现象。
其实,此前已有记者在微博对唐慧提出质疑,南方周末通过调查报道呈现“另一个真相”背后的诸多细节,其“残忍”与“理性”不仅在于重估这个过去长期获得围观者同情的母亲,还将思考引向另一个更为宏大的话题,即“法治赢了没?”
这篇报道随即引发讨论,不久前南方周末对方滨兴的报道受到不少批评,而此次对唐慧案的另类审视,也被很多人视为此前报道风格的延续,而在媒体业界,对此报道亦不乏指摘,较为普遍的看法认为,该报道采访过程倾向性明显,“输”、“赢”双方的报道素材并不平衡。
作为一个悲情母亲,围观者是否就该无理由地支持唐慧的抗争,而无论其手段正当与否?类似的讨论早已有之。当前,一个无所依傍的抗争者所能获得的支持很有限,一些个案显示,司法、信访等渠道的救济价值并不高。唐慧们获得围观者关注,多是因为其悲情几近社会承受底线,他们今天的收获,无非是深陷困境后绝地逢生。
有部分人倾向于认为,不幸者通过不正当的手段吸引舆论关注,尽管会影响支持者对他们的完美想象,但却是不得已的方法选择。有批评者进一步强调,法治胜利的前提是健全的司法真实存在,就唐慧案而言,“以一个假想中的法治秩序去批判她,更展现了虚伪与残忍。”
在北京首都机场的爆炸案中,已出现类似的讨论,和以往一样,不乏网友同情其所为,追根溯源,很多人从中看到了当前社会的隐忧,调查记者的报道也印证了这一看法。此后有人试图颠覆这种舆论惯性,直视肇事者对公共安全的威胁,主张谴责其所作所为。抽象看,讨论多集中在抗争者的方法上。现实生活中让很多人注重目标的实现和个案的成功,而超越现实、主张说理以及倡导理性则更需要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