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上海舞厅:大众在这里狂欢着自己的肢体
20世纪的整个30年代,在上海,除了有邬达克设计的美妙的小体量建筑,除了有公和洋行为代表的西方各大洋行设计的各种类型的庞大的公共建筑,还有一种建筑也格外地引人注目,不是因了它在建筑学上的意义,而是因了它在人文层面上的重要性,那就是公共舞厅。1850年,开埠之后7年,在英租界,上海有了第一次交际舞会,地点不详。随后,又过了14年,那是英国与美国两家将它们的租界合并之后,在公共租界中的英国总会里,有了上海最早的舞厅,你也可以说,交际舞从此进入了中国上海,尽管上海这时还只是一个与渔村、农田有更多关联的地方。
张园就在这个时候出现了。那张园,当年落成在而今泰兴路的南端,地处南京西路之南、石门一路之西、威海路以北的这片区域。19世纪下半期,和记洋行的大班,名叫格农的,便在1872年至1878年之间,在租得的20余亩土地上,辟成了一个私家花园。若干年后,中国无锡商人张叔和,自格农手中购得此园,起名“张氏味莼园”,简称张园。
有些事情是当事者也始料不及的。
那张园,张叔和原意是用来给母亲大人颐养天年,却无意地成为晚清末期上海滩最大的市民公共活动场所,被誉为“近代中国第一公共空间”。张叔和对张园可谓用心良苦。在多次扩建和修缮后,先是张园的规模从格农时的20余亩上升到了后来的61亩,1893年,张叔和又斥巨资建造了当年上海滩最高的一个建筑,取名为“安垲弟”(Arcadia Hall),意为世外桃源。这“安垲弟”是否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我们不得而知,但因了它的高耸,那时,凡到上海者,必来此处登高,眺望上海的那派逐渐繁荣昌盛起来的胜景。对上海民间舞蹈史来说,还有一件重要的事情便是上海第一家舞厅便落成在“安垲弟”里,
进入20世纪30年代,上海舞厅已有百家之多,相比的天津5家舞厅、武汉3家舞厅、香港7家舞厅,上海遥遥领先是不言而喻的。其中,从南京路到延安路这一段的西藏路,便有高峰、远东、爵禄、逍遥、大新、锅台、米高梅、维也纳等8家舞厅,在舞客们的嘴巴里,西藏路,至少这一段西藏路又被叫作“舞场路”。
在静安寺路上,更是因了城市发展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便有了更多休闲的意味,于是,被叫作“四大舞厅”的便在这个地域中隆重登场。关于“四大舞厅”,各有各的说法,也各有各的排列。“百乐门、大都会、仙乐斯、丽都”为一说;“百乐门、大都会、仙乐斯、新仙林”再一说;“百乐门、大都会、仙乐斯、爱尔令”为又一说。其中,“四大舞厅”中的百乐门、大都会与仙乐斯的地位恐怕无人可以撼动。
百乐门建成于1933年,由上海商人顾联承投资银两70万。设计师是很少有人知晓的杨锡缪。在这个号称“远东第一乐府”的地方,它的微微颤动、仿佛踏波无痕的弹簧地板,成了坊间的神奇传说,在这个空间,又因生出舞场中的多少爱恨情仇,让人为之神往。只说一个细节便让人瞠目结舌,在百乐门出没的那些丰姿绰约的舞女,月收入为3000银元至6000银元,那是当年境况已经很是不错的职员薪水的10倍以上。
通常排位在百乐门之后的,是广东商人江耀章在戈登路(今江宁路近南京西路口)的大都会舞厅。建造的年代为百乐门之后一年,1934年。设计师不详。尽管不详,但其时的红男绿女,却是万分熟悉了它的建筑特色:八角形的外形,舞厅正中有一个罗马式的穹顶,顶下,则是圆形舞池。放眼看去,整个舞厅都是画栋雕梁,古色古香得如同清王朝中的某个后宫,风格与百乐门可以说是大相径庭。
排名第三的仙乐斯舞宫,让它产生的第一推动力是人类的不满、愤懑和狂妄的情绪。具体说来,上海滩其时的大亨维克多·沙逊前往百乐门跳舞而招致冷遇,这让他产生了要造一家同等规模的舞厅与其一决高下。最后一个则是新仙林,当然也可以是丽都,也可能是爱尔令。新仙林与大都会正好相向而座。
“不能跳舞,即不是上海人”,一种生活方式到了可以佐证人的城市身份,由此可见这种生活方式对市民有着多大的威力,而这是设计舞厅的杨锡缪们也无法预料并惊叹不已的。